一年来,没有像上台前承诺的那样,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民生领域
而是在外交领域“玩弄危险把戏”,在安保领域不断扫除它走向军事大国的障碍
“安倍经济学”债台高筑恐留后患
“安倍军事学”野心昭彰内外置疑
本报特约记者 陈言(东京报道)
安倍执政这一年,中日关系跌到了自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
中日关系这一年的最大变量是安倍上台执政。安倍的历史态度一如小泉,其钓鱼岛的立场比民主党政府更激进,对废除和平宪法不遗余力,他是对抗中国崛起的公开鼓吹者。他几乎天天和他的同僚对中国说狠话,没有一个正常国家的领导人会这样做。
安倍以他的轻狂,却有着逾50%的支持率,有望结束日本的“五年六相”现象而长期执政,日本因此更加让人们感觉难以捉摸。
安倍这一年,未有重振日本经济,却在军事外交上动作频频,《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安倍身边的人士表示,“2014年将成为安保年”。
对手溃不成军,民意支持率高企 安倍有望长期执政
26日,日本首相安倍“登基”一年。上次(2006年9月26 日-2007年9月26日),他正好干完一个整年后,因为肚子疼,又懒得在国会与在野党“吵架”,便毅然决然地辞去首相职位。后来经过5年蛰伏,看到首相一年一换,日本政局不断动荡,他再度出山,在2012年12月26日,再次挑起了首相重担。
新内阁启动时,安倍向日本国民信誓旦旦地说要恢复经济,让日本走上经济增长的道路。一年过去了,经济并未见恢复,但人们看到的是保密法已经在众议院通过;在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的时候,军费则有很大的提升。人们希望安倍内阁在经济上有成就,但看到的是日本愈发远离了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东亚。
尽管如此,安倍似乎能把首相的职务一直干下去。在过去的一年里,因为在野党溃不成军,在国会里不构成对自民党的威胁。在自民党内,能出来与安倍较量的对手目前还凤毛麟角,到2016年安倍完全可以维持现在的态势,心想事成。
不少人不看好他的身体,说他肯定又是只干一年就会撂挑子。但现在他干满了一年,而且相较刚上任时的身体不是很好,现在则很棒很强,他身边的人跟着他走路似乎需要小跑,“首相的肩膀能带出风来,”秘书如是说。
安倍在第一次内阁吃了败仗后,其后的五年多时间,他做了种种准备。安倍式的做法在日本称之为“安倍流”。如果说第一次安倍内阁的“安倍流”是理念优先、走对决路线,以猪突猛进为特点的话,现在已经转变为重视现实、走对话路线,以小火慢炖为新特点了。
安倍的变化让日本太多的人看到了政治的希望,他们不肯像过去那样轻易放弃安倍。从支持率上看,一直为安倍内阁大唱赞歌的《日本经济新闻》,12月22日对安倍内阁一年来的政治满意度进行了民意测验,结果该报的读者中,58%的人给安倍内阁“好评”。尽管其他媒体的调查不一定能拿到这么高的分数,但一半上下的人支持安倍内阁,说明日本目前还难缺少安倍。
安保动作频频欲修宪扩军 自导自演“中国威胁论”
事实上,安倍本人对经济并无多大兴趣,关心的更多是外交、军事。国家财政可以入不敷出(税收仅有财政支出的不到一半),但军事预算一定要增,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对决要维持,对东盟等国家的援助要大大扩充。
安倍上台以来,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错误言行频出,使得日本国内不愿正视侵略历史甚至否认侵略历史的逆流大有成为主流的趋势;在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上不断挑衅,使得日本同中国和韩国的关系持续僵冷;在安全战略问题上也是变本加厉,不断突破“专守防卫”,炒作“中国威胁论”。近日,安倍内阁在安全问题上一口气抡起“三板斧”,审议通过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新《防卫计划大纲》以及《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这三份文件决定了未来5至10年日本安全保障政策和军备整饬的大方向,堪称日本安保政策和理念的根本性转折。而这,也标志着危险的“安倍军事学”正式粉墨登场。
这份安保战略前言部分信誓旦旦声称,日本将坚持走和平道路。在安倍的语境中,“积极和平主义”关键词并非“和平”,而是“积极”。众所周知,军事学术语中,“积极”意味着“主动出击”甚至“先发制人”。
尤为恶劣的是,安倍政权还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妄称中国用实力单方面改变现状,企图误导内外舆论。毫无疑问,东京借此将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国际化”“危机化”,为实现其突破宪法限制、重走军事大国道路制造借口。
而日本民众真正能够得到什么?长长的已经过去了的“失落的20年”,该失落的已经彻底失落,而经济复苏在消费税税率提升的情况下,似乎难以提上日程。日本企业的技术革新后劲不足,国内市场能开发的已经开发完毕,国际市场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日元的贬值也不利于日本通过投资、并购来占据要津。安倍晋三希望接着不作为,看股价攀升,汇率下跌。至于经济最终会怎样,他没谱,也没有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甚至连方向还都没有正式确定下来。外媒回顾安倍一年来的政绩指出,“安倍经济学”弱点已开始浮现,若未能落实必要的经济改革,而只是狂印钞票,日本国债问题会更严重。
此时安倍内阁进入到第二个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