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j0008版:浙中城事·市井

消失近30年的牡丹灯,重现金华

金东区东关村曾有做牡丹灯迎新年的传统,由于工艺复杂又耗时,失传了
78岁的老人找出年轻时做灯的工具,重拾老手艺,准备迎新年

  对多数出生在金东区东孝街道东关社区的80后来说,牡丹灯是儿时的记忆,长大后,却很少能看见了。

  最近,80后的小陈在社区中心又看到了牡丹灯,让他很欣喜,“十八九年没见过了,还是那样艳红艳红的。”于是,他“献宝”发到了朋友圈,引来了一群差不多年纪同学的热议。

  一朵牡丹花激情了他们儿时的记忆,仿佛又让他们找到了久违的童年情怀。

  30年前的东关社区

  几乎每家都有棵牡丹灯树

  不少老人还记得,东关社区(以前叫东关村)有句俗话,“真牡丹出洛阳,假牡丹出东关”,过去元宵节,牡丹灯不出,龙灯都不能上街舞。

  牡丹灯为何会淡出人们的生活,现在怎么又突然回来了呢?

  记者赶到东关村时,社区墙上的牡丹花已完成一半,30多名阿姨正埋头苦掐花儿。

  78岁的宋金英阿姨是目前仅剩不多的会牡丹灯制作工作的老人。

  宋阿姨说,爷爷曾告诉她,早在唐朝时,每年正月十五,东关村的祖先们就通过迎牡丹花灯和迎龙灯等活动,来庆祝元宵佳节。

  直到1983年时,村里每家每户还都会做牡丹灯,但后来慢慢没人做,技术就失传了。

  牡丹灯难做是它失传的主要原因,“一朵牡丹花起码有280多个花瓣黏连而成,每朵花瓣都有各自的尺寸和剪裁方法,必须纯手工黏。”宋阿姨说,80年代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棵牡丹灯树,上面起码有二十盏左右牡丹灯,一家人做一天才能做好一盏灯。

  所以,大家要提前一两月开始做,直到春节前后完成,元宵拿出来展示,邻居们比拼。

  随着时代发展,大家都不愿意这么花时间在这样的手工制作上,渐渐地就消失了。

  今年元宵节

  又可以看到牡丹灯了

  前阵子,宋阿姨找出了年轻时做牡丹灯的器具和花瓣标尺,教会社区里的阿姨们,大家一起制作。她们打算,今年元宵,一定要出牡丹灯,还要配个舞蹈。

  “这些做花灯的纸都是从兰溪、义乌那里找来的,现在没什么厂生产。”宋阿姨掐着花瓣叹息,牡丹花灯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从选纸和毛竹等好的原材料开始,经过破蔑、做花轮廓、糊纸、喷明矾和洋红、花瓣粘贴等多道工序,工艺要求特别高,“现在年轻人怕麻烦,都不愿意来学。”

  她想让小年轻们来学学,把这门手艺也传承下去。

  现在,阿姨们每天8小时加紧制作牡丹灯,目前已经制作了100多只。“要在元宵做成牡丹灯,数量一定要多,起码要做到过年。”宋阿姨眯着眼睛粘着花瓣。

  采访结束时,她极力邀请我们去看牡丹灯,“白天看不出什么效果,一定要晚上点了蜡烛在里面,特别漂亮,红红火火。”

  今年元宵节,大家可以去东关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或者东关菜场,看看传说中的牡丹灯,红红火火,这是个好兆头。

  本报记者 张姮/文 特约记者 葛跃进/摄


钱江晚报 浙中城事·市井 j0008 消失近30年的牡丹灯,重现金华 2014-01-09 3329844 2 2014年01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