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j0014版:永康生活·淘人物

义工李国耿的
鼓词情结

  义工李国耿的

  鼓词情结

  一面小小的牛皮鼓,一支小竹棒,两块竹响板,这就是李国耿唱鼓词的道具。

  牛皮鼓很沉,竹棒很细。涛哥拿来敲了两下,只发出软弱无力的两声杂乱的轻响。然而,一到了李国耿手中,简单的碰撞迸发出了不可思议的铿锵音调。

  昨日下午的爱心胡公粥年会上,李国耿的自编自唱,逗乐了在场所有嘉宾和义工。

  李国耿说,永康鼓词又叫唱故事、唱功事,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不过,他认为,在商末周初的时候就有了。永康鼓词用永康方言说唱,表演者多为盲艺人。唱词内容多为戏文或者古典小说,传统曲目有《银杯记》《丝罗带》《何文秀》《九美图》等。鼓词唱腔分为悲调、怒调、喜调和水平调。悲调催人泪下,怒调铿锵有力,喜调逗人捧腹,水平调柔和抒情。

  李国耿是一名老义工,早在2006年永康成立义工团开始,他的身影就活跃在城乡角角落落。去年开始他和胡勇等开创了胡公粥公益事业,他发现鼓词能结合到这项爱心活动中,加上他了解到,现在,永康会表演鼓词的仅有十多人了,李国耿最担心的是,随着这些鼓词艺人的不断老去,永康鼓词艺术会逐渐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为此,他一有时间,就去乡间寻访老艺人,向他们求教学习。肯下功夫学,很快就上手了。去年底开始,他就经常出没各种公益事业的场合,用鼓词艺术推广爱心粥:好人喝好粥,喝粥做好人。

  “永康鼓词”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是温州鼓词的一个分支,清代广为流行,并以永康为中心,流行于武义、缙云、磐安等周边地区。

  “永康鼓词”是金华地区主要曲艺品种之一,盲人演唱者身着长衫,手里握着一根先锋棒,背着一只插马袋,常年走街串户,靠唱鼓词养家糊口。因鼓词艺人多为盲人,又被称为瞽词、盲词;又因鼓词以唱为主,人们又称之为“唱词”、“唱公事”。

  “永康鼓词”以最纯正的永康方言单口演唱,为一人多角的传统艺术,押韵切意,通俗易懂,凝聚着永康民间情感气质和审美特征。演唱时,右腿上放着一只鼓盒,称之为“鼓板”,右手执一根鼓箸,左手执竹板,敲打出节奏分明的节拍。“永康鼓词” 以永康方言编成脍炙人口的段子,讲述历史和民间人物故事,从而以生动的语言塑造出了听觉形象,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生活哲理和社会理想,具有语言的独特性。同时,又因为其内容大多为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男女情爱、乐善好施的传统故事,所以内容上也有独特性。此外,“永康鼓词”集中了民间文人、艺人的智慧,演唱时分悲调、怒调、喜调、对话叙事和叙情的水平调四种,表情丰富,抑扬顿挫,有张有弛,伴奏的鼓点节奏也随着曲本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时快时慢,生动传情,因而更具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性。


钱江晚报 永康生活·淘人物 j0014 义工李国耿的
鼓词情结
2014-02-21 钱江晚报2014-02-2100006;钱江晚报2014-02-2100010;钱江晚报2014-02-2100014 2 2014年02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