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d0008版:教育·专题

开学第一课,90名杭城高中生远赴安徽

留学前奏是研究传统文化

  新学期开学,杭师大附中国际部的教室却一直空着。学生们去哪儿了?“到安徽研究‘徽文化’去了,这是国际部90名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副校长尹立平给出答案。

  这群马上预备留学的高中生,竟然把研究传统文化当成第一课,完全出人意料。而高中生们却在这样的课堂如鱼得水。

  学生王弘毅曾经多次到安徽旅游,但是直到这次在徽州建筑展馆中,才第一次把古人“门当户对”说法中门当和户对一一辨清,他慨叹着过往旅游中浅层娱乐的易逝,深深地沉浸于徽州礼俗凸显于建筑的追踪中。

  在徽商展馆,学生张亦宁注意到徽商经营理念的精髓,与当地自然条件匮乏之间的因果衔接,并打算进一步查找宗族观念与徽商经营的关系。

  本是杭州少年科学营的成员沈长川,参加过多次关于杭州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的科研活动,但仍感觉到“徽文化”考察的不同之处。他和他的伙伴们选择研究“徽派建筑”,目前的设想是从徽州泥土的形状颜色着手,来探究徽派建筑色彩结构的成因及演变。

  学生徐秋涛老家在东阳,多年来对于东阳木雕的名号引以为豪,所以他对徽州的雕刻艺术并不以为然,但是在观看了博物馆中的绿竹玉雕,听说了古代徽州百姓视端坐竹凳为 “做人虚心、节节高升”的寓意时,还是折服了,他意识到徽州的雕刻艺术并不纯然是技艺高深,更重要的是包裹了一层地域文化。

  除了三天“徽文化”的实地考察,这开学第一课的回家作业也很有意思——行程结束后,他们将根据自己的记录和研究完成2000字的课题研究报告,校方将请专家给予评审。

  尹立平表示,将研究传统文化作为国际班学生的开学第一课,是希望这些即将走出国门的孩子,拥有国际视野的同时,也有一颗“中国心”。

  同时,学校也想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因为和国外高中生比起来,国内高中生能静下心来做课题研究的时间实在太少,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西方整个招生评价中尤为招生官所看重。国际班学生的课堂今后不可能只在教室里。

  本报通讯员 陈洁


钱江晚报 教育·专题 d0008 开学第一课,90名杭城高中生远赴安徽 2014-02-21 钱江晚报2014-02-2100023;钱江晚报2014-02-2100025 2 2014年02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