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2版:人文·文娱

谁说篆刻只能刻字
动物人物皆可入印

正在举行的张耕源书画展,让你了解神奇的红白中国印

  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索菲亚·罗兰、查理·卓别林……当这些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以红白对比的中国印的形式出现时,相信你会不由自主地惊叹——原来印章还可以这样玩!

  昨天,在杭州南山路唐人艺术馆里,西泠印社著名书画、篆刻家张耕源的个人作品展“丹青有味,笔墨多情”正式开展。二楼这批别致的中外名人肖像印,格外引人注目。

  本次展览是“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员作品系列展”中的最后一项,将持续到2月27日。

  “玩”出来的肖像印

  昨天,76岁的张耕源穿了件灰白外套,戴了一条亮紫色的围巾,撞色撞得非常潮。

  带领大家看完这书、画、印一体的展览,张耕源笑嘻嘻地说:“很多人说我玩得很杂。其实,我本来就是个很爱‘玩’的人。”

  这别致的肖像印,就是张耕源“玩”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书法家协会成立不久,张耕源为了在一个书协展览上与众不同,第一次萌发创作肖像印的念头。由于他十分尊敬潘天寿、诸乐三、吴茀之等老一辈艺术家,就把他们的形象刻入了印章。

  “我那时候还用了漫画的手法,夸张了人物形象。比如吴茀之先生很瘦,脖子长,我就把他的脖子夸张得更长了。”张耕源笑道,“不过,那次展出并没有得到多少反响。朱关田老师对我说了一句‘你怎么玩这个’。”

  显然,大家认为他是在“不务正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张耕源开始运用篆刻和版画技巧涉足肖像印领域,前后花了三年时间为西泠印社100多位社员作肖像印。这一回,他的作品引起了轰动——《西泠艺报》辟专刊刊登,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虽然那时大家对肖像印还有争议,有人不理解,但是肖像印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张耕源说。

  再后来,中国肖像印研究会成立了,西泠印社也成立了肖形印研究室。

  在上海世博会、伦敦奥运会等活动上,张耕源带领肖像印创作者们创作了大批中外历史名人等作品。

  今年恰逢中法建交50周年,卢浮宫也展出了中国肖像印研究会创作的50个法国历史文化名人肖像印,引起法国观众巨大的兴趣。展品中,还包括张耕源创作的卢浮宫的“镇馆三宝”——蒙娜丽莎、维纳斯以及自由女神。

  古代就有“肖形印”

  其实,明清时期已有以肖像入印。西泠八家之一的赵之琛率先把肖像刻入印面。不过,这种别致的艺术样式并没有得到发展,在当时只是印人们偶一为之的游戏之作。

  “吴昌硕就曾经刻过一个很著名的印,是他梦中的前任夫人的背影。”张耕源说,“我也是在后来才知道,前人就刻过肖像印。”

  在普通人的概念中,印章似乎是文字艺术的专属。实际上,刻图像与刻文字的传统,在古代是齐头并进的。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刻动物和其他图案的印章,这种只有图案而没有文字的玺印,叫做“肖形印”。

  “后来,文字印发展繁荣,肖形印不太流行了,所以人们慢慢淡忘了它。”张耕源介绍,自己目前创作的肖像印,实际上是肖形印的一种。只不过,古代没有专门刻画具体人物肖像的印。

  “在我上学的时候,大量接触西方艺术,学素描、看油画。肖像画是油画里很重要的种类,古今中外的绘画艺术中,肖像画都是很重要的种类,唯独篆刻里面很少。”张耕源说,“所以,我们现在创作肖像印,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在张耕源看来,肖像印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尤其在对外交流中,魅力巨大。“文字印对外国人来说太深奥,看不懂。而戴高乐、拿破仑,外国人都认识。这就是跨民族和国界的语言。”


钱江晚报 人文·文娱 c0002 谁说篆刻只能刻字
动物人物皆可入印
2014-02-21 3372534 2 2014年02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