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海曙白云社区四个热心阿姨成立“五豆坊”
每天早起辛苦磨豆浆,免费送给社区五保户、高龄老人和自闭症儿童
如今老人们身体不比从前,这个公益接力棒要交给谁
白云庄“五豆坊”急寻接班人
如果您愿意挑起这个重担,请与我们联系
通讯员 毛一波 本报记者 周文丹
每天早上7点左右,海曙白云庄社区五保户郭荣昌师傅,都能喝到一杯热腾腾的豆浆——是由居民许宝玉和队员们每天现磨,快递到家的“五豆浆”。
“五豆浆”在白云庄社区很出名。2006年,有50多年党龄的许宝玉和3名队员一起成立了一个社会组织,专门磨“五豆浆”。成品一半保本销售,一半用来献公益。
然而,岁月不饶人,领头人许宝玉如今已经八十高龄了。今年年初,老人还被确诊患了帕金森病。
“可这公益豆浆还能继续多久?”和很多居民一样,郭荣昌心头有个疑问。
邻居吃不消天天磨豆浆,几位阿姨站出来
“我们来帮这个忙”
白云街道白云庄社区不小,整个社区由4个小区组成,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有近3000户居民。
在邻居中,许宝玉他们的“五豆浆”名气很大。
她与“五豆浆”的缘分,还得从2006年说起。
当时,社区有位许师傅,他的儿子患糖尿病多年,一直靠药物治疗。
一次偶然,许师傅在报纸上看到“五豆浆”富含维生素,常喝能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开始每天给儿子磨豆浆。
果然,辛苦没有白费,喝了一段时间后,儿子的脸色明显好转,血糖也稳定了。慢慢地,这个偏方开始在小区里流传,左邻右舍都上门找许师傅取经。
有一回,许师傅念叨起,自己年纪大了,每天要自己磨豆浆太累实在吃不消,要是能喝上现成的就好了。
“好,我们来帮这个忙。”听者有心,邻居们决定帮许师傅这个忙,许宝玉也在其中。
很快,许宝玉、史芝佳以及另外两位邻居,成立了磨豆浆小组。
社区居委会知情后,也很支持。后来还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门腾出一家空房,挂牌“五豆坊”,这里也成了小组的大本营。从采购、磨制到最后的配送、销售,都由小组成员一条龙完成。
7毛钱一袋的“公益豆浆”,买的人很多
“我们也当参与公益活动了”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有不解,不就是几位老人自发组队磨豆浆吗,为什么会这么出名?
“因为豆浆里有浓浓的公益。” 白云庄社区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吴晓春说。
这么多年,“五豆浆”免费为社区20余名高龄老人和五保户送豆浆,今年年初,周边10多名自闭症儿童也喝上了豆浆。现在,每天有近40人能喝上这杯免费豆浆。
平时,社区搞活动时,他们也会送上热腾腾的豆浆。接下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们还会扩大公益服务的范围。
另外,“五豆浆”的配方,也与一般市面上在卖的不一样,是由黄豆、黑豆、青豆、豌豆和花生5种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磨制的,营养健康。
更重要的是,“五豆浆”的价格非常便宜,仅保本销售,400毫升只卖7毛钱,市面上200毫升的至少也要卖1元。
老人们的坚持,社区居民也看在眼里。“几位老人坚持了这么多年,不容易。”社区林阿姨说,“五豆浆”已经成了社区的一个品牌,口碑很好,营养价值高,很多社区居民已经习惯了每天买上一袋,400毫升,都够一家人喝的了,也有社区外的人听说后顺道过来买的。
“我们没有许阿姨他们那样的毅力,每天掏7毛钱买袋豆浆就当参与公益活动了。”林阿姨说。
几位阿姨坚持了7年,如今也干不动了
“我们想找合适的接班人”
日复一日,“五豆浆”在白云街道,甚至全区、全市都打响了招牌。很多人知道了,白云庄社区有几位老人能磨很好喝的豆浆,还坚持献公益,纷纷为他们点赞。
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许宝玉、史芝佳和队员们也一天天老去了。
四位队员中,这两年,一人去世,一人搬离了白云庄社区,“五豆坊”的重担落在了两位老阿姨身上。
可是两位老人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史芝佳的心脏开始出现问题;今年年初,许宝玉又被确诊患了帕金森病。
昨天,在“五豆坊”工作室外,记者遇到了80岁的许宝玉。老人说,前年起,她的手开始微微发抖,起初都以为是颈椎的毛病,直到今年才确诊是帕金森病。如今,她的手脚没前两年灵活了,走路要慢慢走。
为了帮帮老人,去年社区找了两个人来做些体力活,主要是搬些重物。可两月一次的采购、配比等核心工作,两位老人仍亲力亲为。
“等到我们真做不动的那一天,‘五豆浆’怎么办?”老人常说,“五豆浆”不能断,所以近七年来,无论怎么困难,他们也只在春节期间,才会歇业20来天。
白云庄社区书记吴晓春也很焦虑。“阿姨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好,我们也希望能有合适的接班人替老人分担。”
去年,老人找到社区,提出请社区帮忙物色合适的接班人,可至今未果。
五六十岁的热心人,最好是白云庄社区居民
“把这个公益接力棒传递下去”
去年许宝玉提出找接班人后,很多热心人跟他们接触过,也会有人来义务帮忙。可真正能接下老人重担的人,还没出现。
磨豆浆是件辛苦活,小组成员每天5点30半前就要到“五豆坊”;夏天更早,5点前就要到岗,一直要忙到8点半才歇工。而且“五豆浆”这么多年这么好的口碑,配比、蒸煮,都有讲究,容不得一丝马虎。
“一天两天容易,一周一月咬咬牙也挺过去了,可要坚持一整年甚至更长,就没人敢接了。”
“我们都希望,这个公益接力棒能传递下去。”吴晓春也请本报帮忙呼吁下,如果有人愿意接下“五豆坊”的重担,他们很欢迎。
希望您是热心公益、热爱生活的,本社区居民最好,就近居住方便开工。年龄在五六十岁最佳——太年轻的要忙于工作和家庭,没太多精力花在“五豆坊”上;年龄太大,体力和精力也跟不上。
如果您有意接下这一重担,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87918928,也可以新浪微博@钱报宁波城事,或者关注微信号“宁波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