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i0004版:富阳生活

文章导航

当艺术遇上文学

——专访洛齐和蒋金乐

  汪晓池

  洛齐,1960年生于杭州,中国美院教授、当代著名画家、洛齐国际当代艺术馆馆长、中国书法主义文献馆馆馆长、亚非国际当代艺术年度展主席,代表作品被法国卢浮宫、意大利公爵宫等收藏。

  蒋金乐,1962年出生于富阳,喜欢研究古籍、收藏老家具,是富阳作协的副主席、知名作家。

  他们两人在年岁上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人,所接受的文化背景也很相同。

  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蒋金乐看到一幅洛齐创作的画像,独具特色的风格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即便写了一篇文章,叫《坐下来,读洛齐》。那时虽然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可是洛齐的名字却和他的作品一样给蒋金乐留下了一种极为亲切的印象。而另一方面,喜欢郁达夫的洛齐其实对富阳的文化关注已久,蒋金乐这个名字也是早有耳闻。

初相遇已相识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洛齐的作品就和林风眠、朱屺瞻、吴冠中等名家一起被介绍到欧洲重要艺术博物馆,他在圈子中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常年受邀到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和学术交流。2004年的时候,洛齐在富阳近郊买了一套房子,开始定居富阳。

  蒋金乐和洛齐第一次真正相遇是在两年前富阳的一次美食研讨会上。“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我并没有认出他来,只是觉得这个人看着很有文化内涵。他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聆听大家的发言,后来在我发言的时候,他很自然地将我的观点接了过去,不光是观点上的共鸣,他说话时的率真和直爽也让我觉得很欣赏。在之后的交谈中,我忽然一拍脑袋,想起了,原来他就是我之前写过的那个洛齐。”谈到初见洛齐时的情景,蒋金乐至今还有些激动。

  对彼此的欣赏,以及对富阳文化的共同热爱,使得两人很快成为知己。洛齐说:“我们两个人只要聚在一起,就开始说富阳好。”话虽是玩笑,可是却也说明了两个人观念和想法上的投契。同一件事情,他们二人,一个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一个引文学史集的观点,用最直接的大白话侃侃而谈。虽然所属领域不同,但是洛齐的很多观点,蒋金乐都能理解并赞同,时而还会引经据典加以佐证。

寻合作 互理解

  有人评价洛齐的书画作品是“无言诗”,赞叹他开启了一个纯粹的视觉之“窗”,一条通往自由的体验之径。作为当代中国最为出色的先锋画家之一,洛齐的作品虽然推崇者众多,可是真正理解的人却不多,而他自己也认为,对于一件艺术作品而言,理解的范围肯定是小众的。但显然,洛齐的“诗”蒋金乐是能够看懂的。而且正是因为看懂了,所以蒋金乐一直希望着能够跟洛齐在富阳有次共同的合作。

  2013年的时候,龙门古镇的领导找到蒋金乐希望他能帮古镇做一个发展策划,当时蒋金乐便想到了洛齐,他说:“洛齐老师走过全世界那么多的地方,见多识广,想法跟创意肯定很多,光靠我一个人冥思苦想想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一定要把洛齐老师请过来。”

  果然,在参观完龙门古镇之后,洛齐将他对一些欧洲小镇的看法和蒋金乐进行探讨,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意见,而两人在对待古镇发展的问题上,想法也是出奇的一致。他们都认为:“龙门古镇,不能再像所有的古镇一样,不然势必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古镇要想发展,就必须注入一种新的东西。”这种“修旧如新”的理念虽然有悖于文物保护的原则,可是对于一个“活着”的古镇来说却是极具创新意识的。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理念一直未能得到施展。

世上难得遇知音

  鲁迅先生曾送给瞿秋白一幅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蒋金乐说,这同样也是他的想法。

  作为一名专注黄公望研究的学者,蒋金乐的作品近年来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全国各地的邀请让他分身难顾。他说,近20年来,他的愿望是“做一个文化、生活的美食者,去欣赏它、享受它”。而洛齐,他一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国外,他希望去和更多的不同的文化进行碰撞,他不喜欢拘泥传统,他说:“走西方走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更了解自己。”

  他们同样不喜欢被定位,同样希望自己是个自由人,不随波逐流的人。

  洛齐觉得,不管是一个好的画家还是作家,首先都必须是“文化人”。他们一个是喜欢文学的画家,一个是欣赏书画的作家,因为同样喜欢富阳的这片山水,因为对彼此都充满敬佩和欣赏,所以他们二人,就像是伯牙和子期,就像鲁迅和瞿秋白,“高山流水从此遇知音”,“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艺术的浪漫藏于生活之中

  本次约访的地点是在洛老师的家中,单从露台的布置上我们便能看出这位艺术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没有过分华丽的家具,藤质的座椅上放着舒适的垫子,茶桌上一个大的透明玻璃水壶里插着一束半干的小雏菊,简单的玻璃茶杯里装着的是醇香的铁观音。

  雨后的清晨,树上不时传来不知名的鸟叫声,洛老师说当初正是因为这个环境,所以才会在第一眼看到便决定要在这里住下。洛老师说,在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南方人的细腻,也正是这份细腻让他喜欢上了富阳的山水。

  说起“细腻”,自小在富春山水中长大的蒋老师,他对于细腻也自然有着他自己的解读。

  之前我曾去蒋老师家拜访过,他屋子里的老家具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是个住在“历史”里的学者,他将每一件老家具都精心地摆放到适合它们的位置上,平日里会伏在一张古老的黄杨木的书桌上阅读、创作。他喜欢它们,却不“宠着”它们,他将它们物尽其用,让它们重新活着。

  他们二人,都是内心非常浪漫的人,这种浪漫也正是源自于两人骨子里的“细腻”。当这种细腻流露到他们的作品里、他们的生活中是就变成了一种属于艺术家和文人的珍贵品质。


钱江晚报 富阳生活 i0004 当艺术遇上文学 2014-04-25 3446724 2 2014年04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