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不易
且行且珍惜
今年3月15日,新《消法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在“新消法”中,提高了商家欺诈行为的赔偿标准。原来的“退一赔一”,增加到“退一赔三”。看起来,“新消法”对不良商家加念了“紧箍咒”。然而,“紧箍”究竟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却仍成疑问。
在苏先生的代理律师、浙江一墨律师事务所的孟令大看来,比起类似案例,苏先生一案“算得上比较明晰的”。因为从一开始,苏先生就拿到了关键证据——由4S店方面出具的《维修清单》。“证明了在出售前,苏先生的车,确实被4S店动过手脚。可毕竟,这份清单是苏先生意外发现的。又有几个消费者,有他那样的运气呢?”
确实。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说,买车的时候,最怕碰到的就是销售欺诈。可是,车子以旧当新、以次充好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却并不少见。本报“汽车路路通”热线,就常常接到类似的投诉。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因为车主手中的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假如厂商把一切做得天衣无缝,消费者几乎不可能发现其中猫腻。退一万步说,哪怕发现了,也很难举证。分析其中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车辆的信息,是由厂家与4S店一手掌控的。只要他们守得密不透风,普通人就很难插足。
此外,相对其他消费品,汽车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苏先生一案为例,庭审辩论遇到一些技术难点时,台上所有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法官不得不求助坐在旁听席的技师。此外,中国汽车行业虽然发展飞快,相关的专业标准却很少。比如,从生产到销售,隔了多久的车才是库存车?新车的里程数,究竟多少算正常,多少算超标,等等,都无法找到明确的标准。
此起官司,法庭将择日宣判。但无论如何,他的汽车维权经历,都将给整个汽车行业——包括车商、车主和管理部门带来思考:怎样做,才能让麻烦少些,纠纷少些?对于汽车来说,新消法只是个开始。维权不易,且行且珍惜。
本报记者 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