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一杆“雕刻”电网变迁
——记杭州萧山供电线路工史燕勇
史燕勇是萧山供电公司钱江供电所运检二班班长,也是一名电力抢修队员。以最短的时间排除故障,恢复用电,是他现在执着的追求。 近日,笔者走进史燕勇的办公室,听这位“最美萧电人”讲述自己与线杆电的那些事。
30年前,史燕勇刚进入电力系统时,还是一个21岁的毛头小伙,送电检修工成了他的第一个岗位。那时的他,整天跟35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铁塔和电线杆打交道。那时的输电线路还不是很多,电缆也很鲜见,110千伏和35千伏的电线杆还都是水泥杆,配电线路还是“清一色”的裸导线。
由于当时的电网还比较脆弱,每当遇到恶劣天气,停电成为常事。电力抢修人员总是来去匆匆,沿着线路的走向,一级级排查,寻找故障点的踪迹,尽最大的努力恢复供电。
5年后,因为工作需要,史燕勇被安排到了萧山城厢供电所,从事110千伏、35千伏和10千伏的线路运维工作。 由于当时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电网建设中,放线、立杆、上变压器等全靠的是人力。夏天,他们顶着烈日,汗如雨下;冬天,他们在寒风中同样吆喝,毫不畏缩……一线一杆在他们的手中“伸展蔓延”,也见证了他的青春岁月。
2006年,萧山市北供电所成了他的“新东家”,而岗位则没有变化。当时正好遇上钱江世纪城发展建设,除了需要进行电源布点外,还需要对一批线路和电线杆进行改造。为了尽可能减小对老百姓的影响,他们选择用电负荷低谷期进行施工,起早摸黑成了家常便饭。
在随后的几年中,电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一基基铁塔、一排排电线杆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线路纵横交错编织着坚强“电力网”。机械化作业也运用到了施工和抢修过程中,以往十几个人大半天的活,那时六七个人几个小时就能搞定了,大大缩短了停电时间。
如今,他又走上电力抢修岗位,电网已是今非昔比,配电线路大部分都用上了绝缘导线,一些10千伏线路的水泥电线杆已被更为结实的钢管塔所取代,电缆也已经十分普及。萧山已实现村村电气化,钱江世纪城已有了“双电源、双线路、双接入”的“三双”接线,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
现在的抢修工作也更为“主动”,他们通过各类系统对电网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便赶往现场进行处理。这样一来,或许老百姓的电话还没拿起,他们就已在路上。
在城市的很多地方,他已看不到那些原本“熟悉”的电线和电线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看不见”的、被埋在地下的电缆。这些电线和电线杆因城市发展需要而“上岗”,也因城市发展需要而“下岗”。
一线一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人”,也是电网变迁的“雕刻家”。 徐国锋 陈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