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g0007版:淳安生活

文章导航

六十年的守望

——评茶师胡益寿和他的茶叶情缘

  生活刊记者 胡月华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在杭州城里每天优哉游哉转悠,阳台练练哑铃,小区搓搓麻将的86岁矍铄老人,曾是咱淳安茶叶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之一,他的“金口玉言”,可以说曾经关乎着茶农们的喜怒哀乐。

  他,就是淳安早期有名的评茶师——胡益寿。1982年,他就荣获 “浙江省优秀评茶员”的荣誉称号。

杂货店伙计成了供销社员工

  “我小时候是个不爱读书的孩子。”胡老很坦诚地说道,之所以不爱读书,“实在是因为以前的先生太凶了,动不动就打板子,吃不消。”经商出身的父亲,小学毕业就让他开始了学徒生活。相比读书,老胡还是乐意做学徒的,至少师傅没有老师那么严厉。

  “三年学徒期满,我就去遂安县城找了一家杂货店做店员。因为以前,学徒是没有工资的,只有做了店员才有工资。”老胡说。

  杂货店伙计的生涯才刚刚起步,就碰上了解放初期各地组建供销合作社。因老胡年轻,又做过进账、出账、入库等工作,就将其换到了急需人才的汾口供销合作社。

  “以前的茶叶一直是统购统销的。1951年,浙江省茶叶公司来汾口收茶叶,当时这项工作委托给了汾口供销合作社,而我由于对茶叶不算陌生,父亲也做过茶叶生意。所以被调进茶叶收购组。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和茶叶打上交道了。”老胡说。

  就这样,他和茶叶之间,从此开始了长达60多年的不解之缘。

十年培训,炼就了“金口玉言”

  “大概是1952年12月吧,省茶叶公司为了来年开春可以放心委托我们供销社收购茶叶,专门对各地茶叶收购组成员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培训,我是受训者之一。”老胡说,从那年开始的十年间,他的元旦和春节,大都是在杭州城里的培训班里度过的。

  评茶员培训很严格,内容也很广泛,从茶叶的栽培,到茶叶的采摘、生产、炒制,再到品茶,各个环节都有很深的学问。“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呢,因为如果不懂茶叶生产的全过程,你就评不出茶叶真正的好坏,好在何处,坏在哪里,就说不上来了。”老胡说。

  “刚培训的头几年,省里委托我们收茶叶时,为了让我们给收购的茶叶准确地确定价格,会给我们发放茶叶样品,由玻璃罐分等级装好,共有10几个等级,等级不同,价格就不同。刚开始的我,就是带样评茶的。”老胡说,就像初学画画的孩子,爱照样画葫芦。略懂皮毛的他,在狮城(原遂安县城)先后师从老评茶师傅查步青和张发强,学了二年的评茶实际经验,再加上每年不间断的三个多月省城培训,让老胡评茶的底气越来越足。

  “我在余家供销合作社做评茶员时,很多大队的人都说我是金口,因为他们的茶叶要销售,定价就在我这里。一开始我是按照茶叶样品等级帮他们定茶叶价格的。后来熟记在心后,就不需要带样评茶了,但我会把好茶留样,以便让茶农自己对比好坏。”因为,一开始很多茶农还不能完全信服老胡。

秉公评茶,一天最多百余号

  老胡的评茶生涯,可以说是从1953年至1957年的汾口供销合作社开始的,但时间最久的还是要属余家供销合作社,从1958年开始到1984年,一评就是26年。

  “那时候的我,还是余家公社的女婿,公社里的乡亲们起哄说‘余家女婿要多照顾照顾余家’,但我心里自有一杆秤,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老胡的秉公评茶,虽然让很多人心里有些不舒服,但却无力反驳,因为老胡总可以说出让他们心服口服的理由。

  为了提高余家公社的茶叶产量,他提议对老茶园进行改造,当时很多人反对,但他还是坚持把老茶叶修剪掉,到了第二年春天,新茶出来有了大收成。茶农一下子认可了他,更对他言听计从。

  老胡评茶,很专业也很认真。他可以先从茶叶的青叶开始评,采摘的好坏能直接影响茶叶最终的质量。初制后的茶叶,他先将其放在摆子里,然后观其色彩,再看外形以及条索的松紧程度,最后看茶叶沫子多不多,片子和茶叶梗,甚至是小茶叶籽,都会细细评审。

  “茶叶评审光看外形,还是不够的,必须开汤。”老胡津津有味地向生活刊记者介绍着评茶的过程。把茶叶放进评审专用杯,用开水冲泡,先看其汤色,浑浊的肯定不行,清汤绿叶的才叫好。接下去就是闻香,香气是平淡还是浓烈,可以分辨出茶叶来源于高山还是平地,高山茶叶相对来说,味道会更浓郁些。闻完之后就是品。为了让自己的味蕾保持良好的状态,老胡除了评茶时喝茶,平时都喝白开水。每品一口茶,就漱一次口,免得有误。品过后,再将泡过的茶叶倒进盘子里,看其叶子的嫩度。如果茶叶比较老,泡过后的茶叶舒展开后会出现一根根白色的筋,而嫩的茶叶或者说芽头,是不会有的。

优秀评茶员,必须心系茶农

  淳安是全省重点产茶区,茶叶是当地老百姓主要经济来源。一季茶叶能不能卖个好价,对茶农关系太大了。

  “老胡说多少,这茶叶就值多少。” 随着老胡评茶的技术越来越娴熟,在当地茶农们的眼里,久而久之老胡的话也就成了 “金口玉言”了。

  面对茶农的信任,老胡认为作为一个优秀评茶员,仅仅能秉公开价还是不够的。他努力把自己的技术服务于茶叶生产全过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年茶季来临前,他都主动下村检查备茶情况。

  他清楚的记得,有一年的开茶日,地处高山之巅的祭山大队送来的第一批茶叶,评审中发现有淡淡的烟熏味,按照标准只能定次品级。祭山是产茶大村,如果这个大队的茶叶都这样,当年的损失可不得了了。茶农和大队的领导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老胡先安慰他们,劝他们尽早回去查找原因。一天紧张评茶工作结束了,老胡口干舌燥,身心疲惫。但他的心还牵挂在十几里山路之外的祭山,原因找到了吗?晚饭后,他还是打着手电筒上了山。一个多小时后,老胡出现在茶厂,从杀青、揉捻、二青、干燥……一个个加工环节仔细检查。功夫不负有心人,老胡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对茶农的责任心,终于查出了原因,原来是杀青大锅有一条细裂缝造成的漏烟。症结找到,问题解决,老胡回来已是次日凌晨。第二天,这个大队送来的茶叶,评审后连升三个等级,每百斤增加40多元。老胡欣慰地笑了。因为,这一下意味着这个大队已挽回损失2000多元。这在七十年代可不是小数字。

  老胡谦虚地说,类似的事情实在太多,都是分内工作,不值一提。

退休返聘,续缘茶叶不了情

  1985年,老胡被调到县供销合作社,在下属的茶叶公司继续从事茶叶产销工作,但更多时候还是当一名茶叶技术人员,经常下乡蹲点。一直到1991年才从这个岗位上退休。

  “退休那年,茶叶公司开了一个茶叶门市部,又请我继续发挥余热,负责门市部的销售工作。”老胡说,盛情难却,他又继续留了三年。这三年间,随着千岛湖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茶叶市场的彻底放开,千岛玉叶、鸠坑毛尖等名茶也不断推出,他根据市场的需要,组织收购名茶,并指导茶农生产名茶。为茶叶公司门市部赢得可观的效益。

  三年之后,他在淳安名茶市场也小有名气,很多茶农的新茶一出来,都会请他去品一品,评一评。似乎只有老胡认可了,那就有了十足的底气叫价了。

  2000年以后,老胡随子女长期在杭州居住。闲不住的老人,七十多岁那年,还为西湖边一家朋友开的茶叶店当了一年多的“志愿者”。近些年,每逢茶叶出产季节,亲朋好友买茶叶还是要请他掌眼,因为,他是个真正的懂茶人。

  或许是长年与茶结缘,老爷子的个性里也仿佛具有茶性。他一生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晚年生活过得很安逸。今年八十六高龄了,还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行动利索。每天早起早睡,坚持喝茶看报,阳台上的哑铃一天要举百来下,还要坚持打二个小时的麻将健脑,高兴起来偶尔还会提起毛笔写下几个大字。

  对老胡来说,六十余载的守望,不在麦田,而在茶园。他说:“我对淳安茶叶的感情,就像我品高山茶的味道一样,一个字:浓!”


钱江晚报 淳安生活 g0007 六十年的守望 2014-05-09 3462007 2 2014年05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