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2版:全民阅读·重点报道

用脚写诗的行者杜甫

游历路上,惊艳越女天下白

  本报记者 陈淡宁

  后人总说,“诗仙”李白飘逸,“诗佛”王维空灵,而到了杜甫这个“诗圣”,形容却变作四字“现实主义”。

  他的诗句,仿佛字字都精心琢磨,分寸把握得不差毫厘。兴许并非刻意,而是缘于他一生行走观望,来不及在自我的世界里驻足。

  “诗圣”杜甫一生只活到59岁,除却短短数十载的为官生涯,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

  按照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的说法,杜甫的“在路上”分为两个时期:青年时代的“壮游”,和晚年时期“漂泊”。“这两个时期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主动游历,一个被迫流离。”

  那一年,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一派繁荣之象。他心怀天下,“裘马颇清狂”。

  那一年,战乱纷飞,哀鸿遍野,满眼破败之景。他壮志未酬,“无成涕作霖”。

  难忘浙地之行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城东二里的瑶湾。祖父杜审言曾是修文馆直学士,父亲杜闲时任兖州司马,尽管幼时丧母,但生母崔氏也是出生士族。若言家世,即使算不得世代公卿,至少也是“奉儒守官”的阀阅名家。

  在杜甫而立之年以前,他所处的,是整个大唐的全盛时期。

  开元十九年(731),那一年,杜甫刚满20岁。古时男子满二十即要行冠礼,那是一场成人仪式。而对于杜甫来说,他行完冠礼后迎来的第一件大事,是壮游江南。

  也不知父亲杜闲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那个信奉“父母在,不远游”的年代,容许刚成年的儿子外出远行。

  任谁都不信,在那些壮游的岁月中,7岁就会作诗的杜甫竟未留下只言片语。对于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如今只有在杜甫晚年的那首《壮游诗》中觅得些许踪影。

  20岁的杜甫,选择了江宁(今南京)作为他江南行的第一站。

  从洛阳运河中转处出发,经广济渠过淮水、邗沟,最终抵达江宁。大约是从前人的诗书中对这座六朝古都产生的朦胧憧憬吧。只是他并未在江宁逗留太久,史料记载也为数不多。但三十年后,杜甫却在一首题为《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的诗中,忆起了那段与这位高僧“旻上人”泛舟湖上,下棋、对诗的逍遥岁月:“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

  离开江宁,杜甫继续沿运河前往下一站苏州。

  他去了姑苏台。那里曾是吴王夫差战胜越国,称霸吴中之时,大兴土木建造而成。宫室苑囿、亭台楼阁之外是冠绝江南的美景,也是吴王荒淫享乐的逍遥境。然而最终却也成了他兵败越国,自刎而死的葬生地。越兵一把火烧去了姑苏台的辉煌,徒留下一片怆然的风景,给了年轻的杜甫。他本想追寻谢灵运等文人雅士的风流,但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感到一抹难以言说的苍凉和沉重。

  大概他骨子里便不是一个风流的人。但却不意味着年轻的他,心中没有一丝异想。

  比如雇一条船,顺流而下,东渡扶桑。

  离开吴地,杜甫继续南下,过了钱塘江,来到了越地。

  吴越总是连在一起被人提及,可尽管与吴毗邻,但这里的景象却让年轻的杜甫感受到了难得的心动。

  若耶溪旁,那些浣纱的越女,有着北方女子没有的窈窕。她们挽着袖子,蹲在溪旁,将手中薄如蝉翼的纱浸到水中。她们时而沉静,时而说笑,那裸露在外的手臂,是他此前从未见过的白皙……

  那是人生初见。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这是用本能写出的诗句。

  在这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土地上,弱冠之年的杜甫度过了悠哉的四年,想来那时的词句,一定不若他后来写的大部分诗作那般沉郁顿挫。一首《夜宴左氏庄》似能窥得当时风貌:“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一封家书的到来,阻止了他继续游历的脚步。虽然未曾有别人读过这封家信,但736年春,杜甫参加了京兆为选拔参加全国贡试的乡贡进士而举行的面试。想来,大约家中也唯有以这场考试为由,才能敦促流连在外的杜甫速速动身回程。

  公孙大娘

  那些年错过的女神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48岁。

  此时的他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与潼关失守。去投肃宗,然而途中却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可由于忠言直谏,疏救宰相房琯惹恼了肃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

  于是那一年的春天,从东都来到华州的杜甫,用这三年的经历写出了他不朽的《三吏》与《三别》。

  那一年的夏天仿佛特别难熬,九节度官军相州大败,此后关辅又闹饥荒,七月立秋之后,杜甫选择了弃官携家人与流民一起逃难:“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他去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到过同谷(今甘肃成县),然后在成都过上了一阵短暂的安定生活。然而没过多久,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不得已又漂泊到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返回成都后不久,严武死,他又再度飘泊。

  唐代宗永泰二年即大历元年(766),55岁的杜甫移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夔州都督柏茂琳久闻杜甫之名,给予了他一些资助,使他得以暂时在此安身。

  得了资助,杜甫置办了些房舍、田地。却也免不了一些交际应酬。

  大历二年(767),受夔府别驾元持的邀请,杜甫前往赴宴。宴中,杜甫忽见那位跳剑器舞的舞姬,舞姿矫健,蔚为壮观,而又似曾相识。于是上前询问姓名与师门,得知舞姬名为李十二娘,临颍人,是公孙大娘的弟子。

  仿佛是在一瞬间,杜甫被这个已经多年不曾听过的名字,拉回到那幼年时的盛世之景中。

  那是开元三年(715),年幼的杜甫曾在郾城看过这位唐宫第一舞人的剑器舞。纵然只是惊鸿一瞥,但那令人惊艳的舞姿已深深映入了他的脑海中。

  那亦是人生初见。

  她是锦衣玉貌的翩翩佳人,起舞之时的身姿或矫若游龙,或翩如惊鸿。本是至柔女子,却是一身戎装,一曲剑器,却能挥洒出这片盛世的万千气象。

  倘若那时有“女神”一词,定非公孙大娘莫属。

  盛唐有三绝:李白的诗赋、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而这三绝中,有两绝都与公孙大娘有关。《明皇杂录》上载:“上素晓音律。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其中的裴将军满堂势,就是根据裴旻的剑舞改变而来。而张旭的草书,据说也是在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西河剑器”舞之后,获得了灵感,从此变得豪放激荡。

  而如今,那些旧年盛景一去不返,正如自己年华老去一般。回想自己一生坎坷,漂泊他乡受人接济。壮志还未酬,心中却已对治世断了念想。天下之大,却有着找不到容身之处的迷惘……

  杜甫慨然,鲜少为女人写诗的他,归家后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而公孙大娘也成了杜甫笔下为数不多的有名有姓的女性之一。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重点报道 b0002 游历路上,惊艳越女天下白 2014-05-18 3475524 2 2014年05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