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q0007版:今日下沙·大学城

浙传青橄榄爱心公社
拿了“挑战杯”大奖

这一将学生专业特长与做公益相结合的新思路,很有借鉴意义

  本报记者 林晓莹 通讯员 王彤彤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有一个青橄榄爱心公社,他们把学生的专业特长与做公益结合起来,既为广大贫困学子提供了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也完成了公益平台的反哺。

  近日,这个爱心公社团队在浙江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公益计划竞赛)中表现优异,凭借充分的前期准备、精密的统筹策划和优秀的现场答辩表现,斩获本次大赛的一等奖。

两个创新运作模式,让爱心公社广受关注

  青橄榄爱心公社有两个创新运作模式特别有价值,一是“造血型”资助平台,二是微课型创新平台。

  冉启升,来自编辑出版专业大二学生,他是青橄榄爱心公社的负责人。他介绍,“造血型”资助是指让学生在这个资助平台上完成自己专业的升华,公社根据贫困学子的专业进行工作分配,不但让其在实践中得到酬劳,还会在本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微课型创新平台则是和贫困山区的小学合作,让学校里的学生做一些讲学视频,然后以微课视频的方式发给当地小学,以便学习。

  陈一晗是新闻班的大一学生,她说:“山区小学很缺老师,除了暑期社会实践我们会去那边支教,其他时间当地的孩子几乎没有机会学习,所以就想着把教学以微课的形式录成视频,然后发给他们。”

  “或许看视频没有现场教学来得深刻,但至少比学不到来得好。”陈一晗说,青橄榄爱心公社在拥有两个创新的运作模式的同时也结合学校的一些特点,融入传媒特色,例如此次微课视频的录制,摄影专业的学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李同学是此次微课视频的录制者之一,他告诉记者,不但这次专业得到实践,还在活动中得到启发,想着能否为当地小学制作一部微电影,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

  冉启升说,青橄榄爱心公社萌芽于2013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后来做出了成绩,得到很多人的关注。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各项事务的进行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很多项目还在探索尝试的阶段。

为了参加挑战杯,足足准备了两个多月

  青橄榄爱心公社团队从今年三月份开学以来就一直在备战“挑战杯”大赛,“我本来以为这是一个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可是没想到一直准备了两个多月。在这两个月里,我一直在忙着做文案统筹、整合有关规章制度、项目综合分析、答辩稿准备等工作,经常会熬夜到很晚。”冉启升说,整个团队也会为了讨论分析和交流意见而经常开会。

  答辩前的一段时间团队特别忙,要不断地修改完善答辩演讲稿、展示的PPT,还要想一些评委可能会问的问题和相应的回答,并不停地请老师提出改进意见。陈一晗说:“我们在挑战杯大赛进行之前,就对整个青橄榄爱心公社的工作进行梳理,需要团队成员们对财务状况、公司的基本情况、相关项目的运行等很熟悉,所以,备战阶段的工作就较为繁重。”

  在完成青橄榄爱心公社团队各项工作的过程中,陈一晗表示,“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准备参赛的过程中,我其实没有那么看重结果。我作为一名大一的同学参与到这个项目组中真的是得到了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在和学长学姐的接触与合作中,我渐渐学到了如何架构思路,如何写策划分析,如何让计划变为现实。”

  “自从开始接触公益组织,逐渐认识和了解这些公益组织的思路、方式、结构、运作等事情,个人感觉收获不少。”陈一晗说,在这个项目获奖之前,自己从来没有预期过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但青橄榄爱心公社计划在出乎意料地取得好成绩并捧回大奖之后,才觉得大家的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觉得为之努力这么久很开心,很值得。

  冉启升希望青橄榄爱心社团能够在未来拓宽发展渠道,尽快的成熟和发展起来,今年内在本校试运营“爱心超市”,并以此为平台对贫困学生在物质上进行帮扶和支持,为青橄榄爱心公社的发展尽早做好铺垫。


钱江晚报 今日下沙·大学城 q0007 浙传青橄榄爱心公社
拿了“挑战杯”大奖
2014-07-16 3541983 2 2014年07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