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4版:科教·生命

印尼病人,万里寻医到杭州

浙大一院郑树森院士主刀,几十年肝移植的丰富经验,让病人重获生机
分享更多老外来杭看病的故事,发送关键词“看病”到微信“浙江名医馆”

  由于一次不成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8岁的印尼人阿古斯(MR AGUS ADIPRA),近一年半以来,反复腹痛,高烧,肝功能受损,无法正常生活。在当地做的一个小手术,给他造成了“灾难性”后果。

  在国内外遍寻名医后,今年6月,他慕名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寻求“最后一搏”的补救手术。

  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接收了他,创新性地将肝移植技术用在手术中,为他“重塑”了胆道,让他得以重获健康。

  昨日阿古斯出院时,面色红润,与刚来时判若两人。

  当地医生没辙了

  推荐他到中国找郑树森

  38岁的阿古斯,1年半前,因胆囊结石,在印度尼西亚当地医院,接受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

  这原本是一个常见的小手术,在杭的几家大医院几乎每天有这样的手术。但不幸的是,阿古斯手术后的第5天,突然发热,腹胀腹痛,并出现了黄疸。

  原来是因为手术中损伤了胆总管,胆汁漏到腹腔,造成了腹腔感染;更可怕的是因为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肝脏出现了胆汁性硬化。

  为此,阿古斯不得不再次接受手术。在这次“补救”手术中,医生给他进行了胆总管空肠吻合,也就是将损伤的胆管与小肠吻合,让胆汁经过胆肠吻合口流入小肠。但是手术仍然没有成功。2周后,阿古斯再次高烧达到39℃,而且仍然腹痛难忍。

  怎么办?当地医生很一致:再拖下去,肝脏会被拖垮,几乎没有康复的机会。解决的办法,是再做一次“补救”手术,改善胆管的狭窄,患者还有可能重拾健康。

  可外科医生都知道,一而再地在瘢痕累累的器官上做修复,无异于在泥沼中绣花,难度极高。

  这“第三刀”,没人敢接招。遍寻印尼本国、新加坡、日本的肝胆科医生,医生们都摇头没把握做这个手术。

  后来,当地医生推荐患者到中国,找浙大一院郑树森院士。

  一场完美的手术

  效果立竿见影

  所有的病历资料摆在眼前,郑树森院士与团队专家讨论后认为,患者反复发热的原因,是胆肠吻合口狭窄,并且吻合口的位置很高,需要重新进行胆肠吻合术。

  这是难度极大的手术,但作为我国肝胆外科首屈一指的专家,郑树森院士及其团队想了一切可能的办法,最后终于找到了门路。

  术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7月2日,阿古斯在杭州接受了他的第三次手术。

  郑树森院士亲自为他主刀。术中郑树森发现,阿古斯的腹腔器官严重粘连,已经出现了胆汁性肝硬化,切开胆肠吻合口后,竟然没有胆汁流出,说明胆肠吻合口已严重狭窄。

  此时如果用常规的胆肠吻合技术,无法把手术顺利做下来。

  怎么办?手术台上分秒必争,有几十年肝移植技术经验的郑树森院士当机立断:切除肝门部的部分肝脏组织,“剥离”出隐藏在里面的细小胆道,继而进行胆道整形。

  郑树森一针一针地将三个细小胆道分支合并,缝出一个新的胆道,然后再将整形后的胆道与空肠吻合。

  找到这几根隐藏在肝脏组织内的胆道,并非轻松事,郑院士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多年的肝移植技术经验,对胆管部位了如指掌,很可能再次误伤患者。

  观摩整个手术过程的印尼大学教授Hermansyure,眼神一直没有离开过郑树森院士的手,这样近距离观看大师手术,Hermansyure眼睛都舍不得眨。手术一气呵成,看到汩汩流出的胆汁,印尼教授不禁感慨:这台手术堪称完美。

  术后,医生们看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肝脏胆红素和肝功能指标都基本恢复正常,折磨阿古斯的腹痛腹胀症状也逐渐消失。阿古斯康复出院时,他向郑树森院士深深鞠了一躬,并用刚学会的中文说:“谢谢!”

  印尼人千里迢迢寻医到中国,并不是偶然事件。2011年,郑树森院士带领浙大一院肝移植团队,应邀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支援,成功开展了开创先河的四例活体肝移植手术。

  这被中国驻印尼大使章启月评价为“移植外交”:中印尼医疗合作,大幅度提升了印尼肝胆胰外科及移植领域的整体医疗水平,对巩固和发展中印尼两国人民传统友谊产生积极的影响。


钱江晚报 科教·生命 a0014 印尼病人,万里寻医到杭州 2014-07-16 3548411 2 2014年07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