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只是第一步,为它们找到好去处更该点个赞
“怪房子”吃进10斤垃圾,吐出3斤肥料
10元一袋的有机肥,城里人抢着买
桐庐县六成行政村把垃圾“用”了起来,每年减少生活垃圾24000吨,可制有机肥7200吨
本报记者 徐建国 本报通讯员 唐志立 任丹萍
估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这垃圾分类是分好了,可之后呢?会不会美丽的开始,却最终迎来一个“混装”的结局?如果真是这样,那分与不分,又有何区别?
这一点,钱报记者也打听了,而且答案还挺惊艳——桐庐环保局告诉我们,美丽乡村的垃圾不仅分类处置,而且变废为宝,除了减少垃圾的产量,还要把垃圾给卖出去。
村里有个怪房子
吃的是垃圾吐的是肥料
在钱江晚报记者采访的村庄里,我们总能发现一间造型别致的建筑,名字也挺奇怪:“垃圾资源化利用站”。
站里摆放有一套奇怪的机器,名为“资源化垃圾处理设备”。记者看了看,这套设备是有专利号的,专利的持有者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桐庐县环保检测站,并由桐庐欧鹏生态环境科技公司进行生产。
操作这台设备倒并不复杂,站里的保洁员都知道怎么使用。“把村民那里采集过来可堆肥垃圾,也即是可烂的垃圾,投入到仪器里,经过数日发酵、出料、二次发酵等程序,就可以产生有机肥了。”杜预村保洁员朱达辉说,一般10斤垃圾进,能吐出3斤左右的有机肥(见图)。
可堆肥的垃圾就地处理,摇身一变成了肥料,整个担子一下就轻了——其他不可以堆肥垃圾,则还按以前的方式运送到垃圾中转站,再运至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进行高温焚烧。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垃圾处理压力。
桐庐环保局相关人士介绍,桐庐县目前已有100多个行政村实施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占比已达到了65%左右。而根据既定的计划,到今年年底,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按照全县农村居民约11万户共32.3万人测算,年产生生活垃圾量约48000吨垃圾。实施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后,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50%的减量,年减少农村生活垃圾达24000吨,其中有机垃圾可制成有机肥约7200吨。
垃圾还能卖
这桩生意大家争着抢
经过“资源化垃圾处理设备”处理,垃圾成了有机肥,一下就有了用武之地,而且还是争抢的“香馍馍”。
像阳山畈村,他们把有机肥给了村里的蜜桃合作社使用,然后由其出资购买日用品,奖励给垃圾分类分得好的村民。一山之隔的双溪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樱桃,村民就用垃圾分类的积分,直接来兑换有机肥。
桐庐甚至还希望把这些有机肥推向市场,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阳山畈村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站里,我们看到了一包包包装精美的肥料,名为“世外桃源”。“来这里游玩的游客,经常来向我们要点肥料回去,说是拿去种种花,这让我们有了包装出售的灵感。”村干部包洪弟笑着说,打算卖10元一袋,试试看。
桐庐环保局想得更深一点。“我们打算引入第三方机构,统一收购有机肥,对其氮磷钾含量进行更科学的配比,然后让它成为更有价值的商品。”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已在进行实验,一旦成熟,就会推向市场。
除了要把垃圾卖出去,眼下能把垃圾变有机肥的“资源化垃圾处理设备”已经有市场了。“全国各地很多环保部门来我们这里考察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后,对这台垃圾处理设备都相当感兴趣。”据介绍,目前这台设备最远已经卖到了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