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此身耽搁在红尘,
每逢佳节倍思亲。
电话问候老父母,
不能身边尽孝心。
人生何时得周全?
天下哪里觅知音?
可怜一轮天上月,
阴晴圆缺到如今。
中秋过后,且等下一个“中国节日”——
重阳节。如何登得高,望得远?请听下回分解。
【农历八月十五】
今天中秋,也是白露,双节合并。
“大黄鸭”的爸爸霍夫曼前几天刚做了一只“月兔”,现在已经亮相台湾,迎接中秋。大白兔斜斜地躺着,意思是在思考生命问题。好像一到中秋,月圆,花间一壶酒,世间万物都变得诗意了,有点小感伤。
《红楼梦》里,黛玉和湘云近水赏月,一句“寒塘渡鹤影”,黛玉马上接了“冷月葬花魂”,这几乎是大观园最后的热闹。
诗意是需要培养的。今天,吃一个月饼,看一棵桂花树,望一会儿月,看似简单,但苏东坡吃月饼,感觉“小饼嚼如月”,他能吃出月的味道,我们何尝不能?
【吃一块饼】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秋吃月饼,那该是很久远的传统吧?
其实,宋以前,完全没有月饼什么事,唐代顶多提到“玩月羹”,据考证是桂圆、莲子、藕粉做的,但也不是月饼。它真正诞生,离我们挺近,而且就在杭州。
记录南宋临安城风俗的《梦梁录》里,其中有一卷“荤素从食店”,写当时的“蒸作面行”会卖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等等。“月饼”二字,第一次闪亮登场。
不过可惜的是,书里写中秋节的情景时,说王孙公子登轩玩月,却完全没提要吃月饼这回事。周密在稍后的《武林旧事》里,同样记载了月饼,但也没和中秋配对。这说明,当时月饼已经成为杭州人爱吃的面点,但跟中秋节没半毛钱关系。
月饼第一次和中秋好上,得等到明朝,而且多亏了一位太监。
他叫刘若愚,是万历、天启年间的太监,但在崇祯二年,被列入魏忠贤党附入狱,当然这是冤案。所以,他在坐牢时,用了12年时间伸冤,写了一本《酌中志》,回顾宫中之事。其中写饮食的第二十卷里,细细写了八月十五,家家供月饼,而且吃不光还可以风干放到年三十再吃,成为“团圆饼”。
到了清代,月饼彻底成了中秋的象征,而且已经有酥皮月饼了。吃货袁枚的菜单里,有“刘方伯月饼”和“花边月饼”,一个是山东细面做酥皮,松仁、核桃仁、瓜子、猪油等为馅,后者是猪油拌细面做酥皮,饼有碗这么大,四面掐成菱花边。
【戴一对兔】
这个夜晚,是不是就这样把个酒,吃个饼,感叹“今夕是何年”就这样过去了?
过去在苏州,“虎丘中秋夜”是一场完全自发的户外音乐会,张岱记下了那天的场景——成千上百的“好声音”,各唱各的,最后直接变成了淘汰赛,音色差的自然被淘汰,到最后,只剩一只箫、一寸管,一个人,缓板而歌,观众们听得醉了,不敢鼓掌,惟有点头。
可惜的是,现在的虎丘已经没有音乐会了,只有屏幕里的中秋晚会,坐等偶像出场。
但热闹的心,还是要留住,不然,兔儿爷要不高兴了。
兔儿爷是老北京的中秋节物,传说清代北京城忽起瘟疫,嫦娥就派身边的玉兔为百姓治病。它什么都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衣服,所以每到中秋,家家都要供奉它,现在就变成了孩子们的萌物。什么样子的都有,头戴盔甲、身披战袍,也有背插纸旗纸伞的,还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贩、剃头师傅、缝鞋匠。
所以,你如果看到一只正在捣药的兔子,它才是今天的应景图案,如果再配上一对白玉兔子捣药形耳坠,那就完美了。当然,这是定陵出土的文物,只此一对,找同款,上淘宝。
【蒸一种花】
饼吃饱了,音乐会也听了,月亮更圆了。月中桂影,又是今天一桩美事。“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写的,是杭州。
不过,唐人说的桂子,不是指桂花,而是月桂——等等,难道不是一回事吗?
月桂和桂花,真不是一家人。一个跟香樟是亲戚,一个是木樨科的,而且月桂在杭州很少见,主要生长在华南一带,只不过,两位小伙伴的花长得有点像,所以大家才以为是近亲。
再科普一下,很多人知道桂花里有种四季桂,就是一年四季都开花的,因为花香很淡不太容易发现,它还有个萌萌哒的名字:月月桂——当然跟月桂也不是一回事哦。
这个中秋来得有点早,但杭州的金桂银桂丹桂们都已开,难道我们看看就完事了?
你还可以“蒸”一下——桂花蒸。
这说的不是糕点,而是指这个时节的天气,不太热,却闷得很,再加上桂花开了,好像是老天爷在“蒸桂花”一样。张爱玲直接拿来做小说标题《桂花蒸阿小悲秋》,她说,“桂花蒸”的夜,“像在厨里吹箫调,白天像小孩子唱的歌,又热又熟又清又湿。”丰子恺怕大家把这个词误会成两个人在蒸桂花,特意画了一张《桂花蒸》,两个赤膊的男人,摇扇乘凉。
不过,桂花确实可以“蒸”,这又是宋人发明的。
晚上看到桂花落了一地,拾一些起来,拿回家在甑(蒸饭的木笼)里略蒸一下,晒干,收贮,焚香时,把它取出来,放在香炉中的隔火银叶上,淡淡的桂花香,缓缓散开。
此刻,好像回到了电影《恋恋风尘》,阿远在写信——阁楼的晚上真热,入秋了,桂花蒸的天气,阿远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