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3版:科教·教育

如何帮助学生学会选择?我省教育工作者发声——

学会做主,其实要从小学开始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徐小洲

  学生们的“选择困难症”不是一天形成的,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根治。浙江省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公布,让更多教育界人士,把目光聚焦在了学生的“选择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上,聚焦到了“人生规划”这个关键词上。为了实现新高考实现选择性教育的目标,当下教育者确面临一大考验。

  今天我们请省内部分教育界学者,对破解这一难题提一些思路和看法。

从小学开始

就让孩子学会“做主”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徐小洲

  参加过改革开放后首批高考的考生,或许会念念不忘当年语文考试作文题目:《路》。如何走好未来高考招生改革的“路”,又一次不容选择地摆在面前,无论是高考招生制度设计者、学校教育者,还是家庭与考生。

  像任何改革一样,高考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是参与体如何选择与应对。理想方案与现实选择之间有时差强人意,就像好经,也会念歪。要顺利实现新高考的良好意愿,必须引导好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学生、学校与家长的选择。

  我认为,学生要从小学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新高考招生体制极大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性,也增加了高校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可能性。要让学生从小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发展个性。学生未来学习生活要实现从被迫选择向自主选择转变。

  基础教育要大力推行新教改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要避免从一种方式的应试教育沦为另一种方式的应试教育,关键是理念的变革。固守传统观念,减少考试科目未必能减少学生负担。基础教育必须从书面知识考试的迷局中走出来,从“考生培养”走向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真正以人格陶冶、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为导向。

  高等学校要具备更强的应对挑战的能力。当务之急是处理好三方面的挑战:选考科目选择。新高考招生把0~3门科目考试的选择权交给了高校,选考科目应该做到既利于高校之间合理竞争,又利于专门人才培养需要。不同类型高校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善用选择权是个新难题。其次,录取工作。恪守公平、公正的底线是时代对高校的新考验。再次,学生选择自主性增强意味着高校生源不确定性提高。可以预见,我国新高考推行考生自主选择高校后,高校办学必然面临生源数量与质量的新挑战。

把人生规划课

下移到基础教育阶段

浙江省天台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郑志湖

  高考是人生的第一次定位,高中学生要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才能掌握自己,掌握未来。因此,把职业生涯规划及早地引入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习和未来就业的关系,这是未来教育面临的重要内容。

  高考改革方案中有三分之二科目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

  扩大高考选择性,对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高中学生要在自我评估,了解高校专业和学校信息、就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生,选择正确的专业方向,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优势,成就幸福人生。

  其次,要增强生涯探索意识,提高生涯规划能力。

  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良好有效的规划建立在对自身特点的分析之上。学生要多角度、客观地评价自己,包括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特长、综合素质和优势潜能等。

  高中学生潜能已经初现端倪,有人擅长逻辑推理,有人擅长形象思维,有人对数字非常敏感,有人有很好的文笔,如果这些潜在能力与优势在专业上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发达国家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使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潜能不断得到提高。随着高考学生选择权的增加,将有利于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下移,把生涯教育向基础教育阶段渗透,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项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一套完整的学生生涯辅导课程、生涯活动方案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高考学生选择权的增加,还将促进父母对子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关注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子女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必要的参考。

  本报记者 王玲瑛 整理


钱江晚报 科教·教育 a0013 学会做主,其实要从小学开始 2014-09-23 3626759 2 2014年09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