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2版:全民阅读·重点报道

让时间停在宋朝,那个秋天,我们遇到了张鎡、姜夔、杨万里

桂花引发了三个书生的PK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秋夜,风有些飕飕。张鎡(zī)从小伙伴张达可家踱出来,忍不住转身望了望月色中的楼台,念起刚写的这首诗,还是心生得意:我应该PK掉姜夔这小子了。

  这位住在杭州的南宋才子,听到蟋蟀的叫声,硬要拉着跟他一起喝酒的姜夔,同写一首蟋蟀诗,然后交给一旁的歌手现场演唱。结果,从朋友们“转椅”的数量上看,两人打成了平手。

  张鎡有点不服,但还是笑着离开了。赏心悦事这么多,何必执着于一件呢。此时,起风了,有什么东西落在了头上,他一摸,五颗桂花。

  这个风一样的男子,速速奔回家,打开还没完成的《张约斋赏心乐事》,在“八月仲秋”活动里,添上一项:湖山寻桂。

  张鎡(1153~1221)

  夜捡桂花,独创桂花枕

  说这话,张鎡有凭有据,不怕得罪人。

  唐时,灵隐寺种了很多月桂树,此树会结一种香气辛辣,大小近于莲子的果籽“桂子”,风吹过,随处掉落,也不知怎么的,大家都说这是从月中坠落的——月中桂影,从此深入人心。

  于是,唐人写“桂”的诗词超多,但大家都被蒙在鼓里了,那可不是正儿八经的桂花,而是看似近亲,实则没血缘关系的月桂,跟樟树才是一家人好吗!

  桂花这种芳香奇异的花树,直到南宋,随着文化重心南移,才大量进入中国文化的景观中,成为贵族和文青的爱物。想到这里,他暗咯咯地笑了。李白、宋之问、皮日休,都被骗了,咳,文青总是爱想入非非,不然吃不饱饭。

  不过,他觉得还是得感谢前辈。因为桂子齐落如雨,赏桂——就这么痴痴傻傻地看,范儿是足的,但略“zhuang bility”的事,传承到他这个年代,终于不再是看起来很美了。

  他听母亲说过,有一年中秋,灵隐寺的月桂树狂掉果籽,繁密如细雨一般,掉下的桂子大如豆、圆如珠,有白、黄、黑三种颜色,于是,寺僧捡拾了一批,呈给宋仁宗。

  这么一来,寻桂、捡桂,成了杭州人秋天的保留项目,而此时,桂花也替代了月桂,更为名正言顺。

  刚才一路狂奔落下的桂花,可不少,张鎡一边在树下小跑,一边兜起衣衫,快三步,慢三步,接着纷纷落桂。他想,好在是晚上,不然这种样子被人看到,他苦心经营的潇洒形象,怕是要毁了。

  不管了,闷骚归闷骚,捡桂花是要派大用场的。他把桂花倒进前几日晒干的菊花瓣里,一道装入枕囊,缝一缝,就成了软枕。好了,今晚可以做个香甜的美梦了。

  姜夔(1154~1221)

  让老婆端出桂花油与桂花糕

  一大早起来,头上还是香香的,他也不高兴洗头,早饭也没吃,又去找姜夔,一来为了昨夜“转椅”的事要跟他辩论一番,二来决定再比一次。看来,这心里的小九九还没消除呢。

  谁知,一进门,他便瞥见姜夔的老婆萧氏端着什么东西经过,还没来得及叫住她,一阵奇香已然飘过。奇怪,这香味跟他头上残留的枕头的桂花味很像,但似乎更浓烈一些。

  他对萧氏了解不多,只知道当初兄弟与她结婚,不是爱情,而是因为萧氏的伯父赏识他的才华。所以,他特地写了一首诗打趣小伙伴:“应是冰清逢玉润,只因佳句不因媒。”——想的有点远了,此时,眼前已经放了一碗点心。

  他看也没看,先向萧氏问东问西,这香味从哪里来?她指了指挽起的头发,原来,桂花初放的时候,女人们流行打二斤香油,把半开的桂花摘下来泡上,DIY一种传统头油“桂花油”。她说,每天坚持用桂花油擦头,保证比死贵的名牌护发素更健康环保。

  论天然养分,这桂花油肯定不输我们现在的橄榄油吧。张鎡又觉得挫败了,看来昨晚自己精心制作的桂花枕头,还是桂花头油更有现实意义啊!

  “快点吃吧,糕都凉了。” 萧氏把碟子推到近前,张鎡这才注意到,碟子上摆了一枚桂花糕。刚才桂花头油的烈性子,把这桂花糕淡淡的香味,完全淹没了嘛。

  南宋吃货林洪在吃货菜单《山家清供》里,写过这款创新点心。摘下的桂花,洗干净后,洒上甘草水,与糯米粉混拌在一起,上火蒸熟,便成了桂花糕。

  当然,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广寒糕,因为糕中掺有鲜桂花,因此在宋人那里被赋予了“广寒高甲”的喻义,象征着“蟾宫折桂”的好运。每年科举,大家都要向考生赠送“广寒糕”。

  张鎡想,自己又不去考试,难道萧氏暗示今天与她老公再次PK诗歌,定能得胜?

  杨万里(1127~1206)

  蒸一炉桂花香

  张鎡啊张鎡,你想多了!人家老婆当然是帮老公的,刚好多蒸了一块糕,给你这个孤家寡人尝尝鲜罢了。要知道,桂花糕也算是时鲜货,过了这个秋,便过了这阵香,再也回不来了。

  其实,他还是第一次吃到,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感动得要哭了。

  刚吃完,门口又闪进一个人,原来是跑了一头汗的杨万里。

  话说当年,杨万里和张鎡相见恨晚,平日里也经常同游唱酬,这不,他刚创作完一首诗,就迫不及待跑来与小伙伴分享。

  这首诗,题目蛮直白的:《烧香诗》。开头几句,他说起自己有焚香的雅好,昨晚,书看得倦了,便在炉中焚炷一枚“古龙涎”香饼,这可是造价昂贵的高档货啊。一时间,素馨、茉莉的清新,交织着沉香、檀香、龙脑、麝香的气息,暗香浮动,人都有些恍惚了。

  那一瞬间,杨万里同学反而清醒了。这味道太过“妩媚”,山珍海味到底不适合自己,赶紧撤下,改而焚炷一向使用的香料——蒸木犀,这才是符合书生身份的“真富贵”。

  木犀,宋人对桂花是这样叫的,而“蒸桂花”,则是南宋最流行的一种加工桂花的方式,不要钱,又没添加剂。正说着,萧氏赶紧把前日做桂花头油没用完的桂花拿出来,请杨同学演示一遍。

  杨万里实在是个细心的男人,他特意选了半开的桂花,又去摘了门外的冬青树子捣汁液,与鲜桂花拌在一起,再把它们密封在罐里,放入蒸锅,在灶上蒸一回,然后晾干。他说,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取出一把,直接放在香炉的隔火片上,焚香。

  听到这里,萧氏也来了劲,说自己也有独门秘方。她进屋取出一个罐子,把一朵朵窨(xūn)过的桂花,放在香炉中的银隔火板上。桂花一边吐香,一边慢慢打开,等到完全开放,香味也散尽了。

  原来,这便是南宋女人间最爱的“窨香”。摘下才开三四分的桂花,用熟蜜拌润,密封在瓷罐中,深埋地下一个月。

  张鎡闻着,知道这一回合,自己是彻底被PK掉了。

  (感谢文化学者孟晖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重点报道 b0002 桂花引发了三个书生的PK 2014-10-12 3650048 2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