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4版:全民阅读·晚潮

在诱惑中迷失与成长

  老舍先生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文章,一种好看的, 一种不好看的。长篇小说《清明》属于前者,至少我这样认为。

  《清明》,15万字,薄薄一本,句子轻轻松松,我是断断续续地花了三周时间读完的。

  伊,全名王小娟,从小在江南若耶溪边长大,一个低收入农家的牧羊女,靠“得多养几头羊”才勉强读了两年书,却又因为弟弟长大了也要读书、也要学费而辍学。

  老天赐给伊“一副伶俐可人的模样——眸子跟若耶溪的溪水一般清澈,脸蛋跟剥了皮的杏仁一般娇嫩”。伊的美丽是一位好心大婶“发现”的,她断言:“这是个美人胚子,长大后父母能享福”。

  正是依着这番预言,我在期待中将《清明》一页一页地翻阅、逐字逐句地拜读,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想知道伊是如何趟过那条命运之河的,二是想验证一下好心大婶的话最终有否变成现实……

  那年元宵节后,在同村姑娘秀娟的热心介绍下,伊“走过了小石桥、走过了桃源坪”,走出了清凌凌的若耶溪,走进了暨阳城滨江路上的“杏花村酒家”,当了一名厨房帮工。老实厚道、天真活泼的伊,每天只知闷头苦干,但她从经常出入“金碧辉煌的杏花村酒店”的男女身上彻底领教了“挥金如土”的含义,并发誓今后“不会呆在城里”。某晚,一场喜宴的最后一曲终了,众人散尽后,可怕的一幕骤然降临到伊的头上,厨师张“一把逮住了伊的领口”,企图进行强暴。伊在“惊慌中瞥见案头一把菜刀……”最后才得以脱身。厨师张是杏花村酒店的摇钱树,老板当然不会对他怎样,只是将伊换到服务员岗位。

  因为美貌,伊的身后有太多追逐而来的男人。毫无识别能力的伊,以为只要是对自己好的、不讨厌的男人,就如“交了桃花运”,都会“涌起一腔莫名的情愫来”——她始终无法抵挡披着甜蜜外衣的诱惑,来者不拒,如玩偶般屡屡被愚弄、被欺凌。出租司机冯军在伊被客人“张厂长”欺凌时,竟演了一场“英雄救美”的拙剧,伊以为是真爱降临了。就在伊幻想着“我就要和这个人生活一辈子”的时候,冯军出车祸去世……伊悲痛欲绝。可她哪里知道,自己竟是一群无良青年一场“赌博”中的筹码,冯军是早有家室,他在赌博中胜出的原因就是“搞定”了伊。

  不久,伊从酒店转到茶楼,不期又遭遇另外的诱惑……而她,依旧是舍身的“付出”。

  《清明》以白描为主,真实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情节平淡恬静,故事虽也跌宕起伏,却没有高潮和包袱,但它用叮咚轻柔的韵律和行云流水的节奏,诱你走近伊、了解伊、喜欢伊,直至关注伊的每一天、每一步,以及伊周围的每件事、每个人!

  尽管作者未能交代伊的时代背景,但从文中不难发现,伊是个80后,是“生个女孩还可再生一个”政策背景下的农家头胎女。她缺少文化、天真无邪,对任何人都不设防。

  真诚感谢作者阿惠,没有将伊描绘成悲剧人物,只是站在客观立场上,叙述了一位乡村牧羊女在“农村走向城市”大潮中的命运和遭遇。尽管是个案,但也极具代表性,有一定的警世作用。伊在人生征途中迷失过,但也在不断地成长。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知道了什么是城里人、什么是乡下人,以及有文化的与没文化的区别与共性,从而认识了这个多元的世界。

  好心大婶的预言——“伊长大了父母能享福”最终能否变成现实,在书中可能找不到答案了,只好让读者自己揣摩了。

  “三岔路口响起一阵清脆的笑声,一群背着包裹的小姐妹欢喜雀跃地路过伊的身边,如同伊初临这个小城时的样子。”

  这是《清明》一书的结束语,它象征着如同若耶溪畔生活的后人正在陆续走出乡村、走进城市,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她们会比伊多点文化、多点见识,肯定会比伊能享受到城里更多的阳光。但她们也得经受暴风骤雨,有时或许会来得更加猛烈和无情……不难想象,日益加速的城市化建设,需要多少农家一代又一代的付出与奉献,甚至是牺牲。

  “清明”作为书名,乍一看有点牵强,但“清明”毕竟是农家24节气的一个,属于春天,“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它不可避免地要经过“雨纷纷、欲断魂”的磨难,另外,它也有着气清景明的涵义,象征着一个觉醒时代的来临。

  骆寒超先生是第一个翻阅这本书的,也是最支持阿惠出版的。但听说真的要出版了,他又叮咛阿惠“可以再改,但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骆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他对《清明》的评价如此之高,阿惠,你是可以满足了!

  (《清明》;阿惠/著;红旗出版社出版)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晚潮 b0004 在诱惑中迷失与成长 2014-10-12 钱江晚报2014-10-1200010 2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