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时评个论

从学者到“学贼”的腐败转基因

  象牙塔早已沦陷,学术界的高贵圣洁形象亦已崩塌。

  中纪委10月10日公布消息,5所大学7名教授涉嫌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被依法批捕,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随即10月11日,中国工程院回应,将依据《中国工程院章程》等规定对李宁进行处理。

  这意味这位曾经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有可能再度创造纪录,成为首个被撤销称号的院士。因为按照中国工程院章程第11条:“当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应撤销其院士称号。”这是历史的悲喜剧,只不过前一个是喜剧,后一个是悲剧。

  这是一位研究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家,在转基因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军位置,承担了农业部牵头组织实施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有关课题。这也是一位明星级别的科学家,1962年出生,8岁就参加生产队劳动,1985年入党,改革开放给了他上大学的机会,从此一路寒窗苦读,完成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最终成为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这也是一个本来应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多重大贡献的学者,最终面对腐败的机会,还是没有能止住自己的腐败基因,让腐败基因把学者基因给“转基因”了,从学者变成了“学贼”。

  基因要发生转变,一是外部环境刺激,二是个体基因健康能力。外部刺激来自于虚假套取专项科研资金行为,这是学术腐败中的普遍现象。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每年都会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划拨巨额的科研专项基金,并以每年20%以上的幅度增长。2012年起,全国投入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经费总额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科研人员人均经费甚至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七。然而经费投入并未转为科研成果,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严重偏低,在一些基础性、关键性领域,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究其原因,一是钱没有花在点子上。根据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因此有学者认为,万亿科研经费,6千亿花到了开会、出差上,只有4千亿花到了科研上;二是虚报科研成果。在一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审计中,抽查到84个课题的2401项(篇)成果中有582项是用其他科研课题的成果充抵,弄虚作假成了骗取经费的惯用手段。这些现象说明,科研专项资金已经成了学术界的唐僧肉,从立项到审核、使用、验收,存在严重的制度漏洞。

  制度的漏洞助长了个体“腐败基因”的快速增长,最终取代了积极向上的学者基因。拿李宁来说,早在2008年,就有人举报他在农业部当年组织的国家“十一五”科技项目“畜禽新品种选育及快繁技术研究”的课题专家评审中,既是项目的申报人,又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体。作为学富五车,有多年留洋经历、前一年刚刚当选最年轻工程院院士的李宁来说,回避制度的道理难道不懂吗?正是由于这种有制度而不遵守,有制度而不执行,有举报而不回应的恶性生态环境,助长了李宁内在的“腐败基因”。

  腐败可以有很多种类型,如果拿一个人的躯体来比较:以行业腐败为代表的腐败,算是病入皮肉;以官员腐败为代表的腐败,算是病入骨骼;而以学界腐败为代表的腐败,则是病入精神,是一种精神腐败。

  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精心培育的一批科学技术精英,他们不仅要在各自的领域冲锋陷阵,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引领民族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亦有责任在精神品质上成为国民的楷模,以个人道德的魅力,影响年轻人精神品质的形成,并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精神气质向现代的、科学的方向发展。如果这样的人顶不住腐败的诱惑,在利益面前丧失自我,被腐败基因所转化,将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腐败,后果十分严重。

  所幸的是,李宁等人,并未因为有突出贡献而免于制裁。这说明,反对、打击腐败的工作正有条不紊的推进之中,从商业腐败、官员腐败到学术腐败,对各种类型腐败将长期保持制度化的高压态势,对腐败的“零容忍”不仅将成为一种制度,最终将成为一种文化。


钱江晚报 时评个论 a0015 从学者到“学贼”的腐败转基因 2014-10-12 钱江晚报2014-10-1200007 2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