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y0008版:余杭生活

大浪淘沙 潜心磨砺

——追忆解放战争时期临平、塘栖一带的爱国青年运动

  黎明之前最黑暗

  抗日战争中,作为杭州心腹之地的临平和塘栖沦陷8年,其间,老百姓受尽蹂躏与耻辱。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人人欣喜若狂,听说“国军”要开进临平,大伙儿纷纷涌向西洋桥去迎候。当天上午8时,公路两旁已是人山人海。在翘首以待了3个小时之后,大家终于看见了从乔司方向步行而来的军队。他们扛着汤姆式步枪,个个器宇轩昂。人群顿时沸腾起来,掌声、笑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时候的老百姓,内心都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然而,此后发生的一桩桩事实,却与他们的期望背道而驰,希望成了失望,甚至演变成了困惑和激忿。

  其一,经历过八年抗战,老百姓已对汉奸走狗恨之入骨。可是杭县国民党当局却以“加强治安”为名,重用汪伪军和全部汪伪乡保长,让他们继续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义桥、四维、半山、红方、亭趾、小林、五杭、博陆、乐梅、安民、星亭、和睦、东星、超山等乡村,不满日伪乡保长继续欺压人民,曾先后赴拱宸桥杭县县政府请愿,要求撤换日伪乡保长,但始终不被理睬。终于,农民们忍无可忍,在1945年冬至次年6月间,自发开展了反奸清算斗争。然而斗争遭到国民党县政府的无情镇压,农民被捕40余人,其中2人还因严刑致死。

  其二,经济建设不但毫无起色,反而越来越糟。农业连年减产,至1947年,杭县的蚕桑、茶叶产量比战前减少了近四成。工商业同样很不景气,许多商店濒临倒闭。临平原有7家蚕茧收购站,到1947年却只剩下2家。在日用品市场,“洋货”代替了民族工业品,洋蜡烛、洋火(即火柴)、洋布、洋油、洋油灯、洋钉、洋伞、洋纱绒、洋袜子、洋石灰、洋桥、洋龙(即有弹簧的救火水龙)等,一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活。

  其三,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表现最突出的要数米价。1947年1月,每担米5.95万元,到了11月,每担米达到55.2万元,足足涨了九倍。1947年7月24日,美联社一则通讯报道:法币100元可买的物品:1940年一头猪,1943年一只鸡,1945为一条鱼,1946年为一只鸡蛋,1947年则为三分之一盒火柴了。1948年,在临平双林附近的6个村2507户人家中,常年在外讨饭的有378户,占了总数的15%。于是当时社会上就流行着这样两句话:“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没死在抗战,却死在胜利,真是死了也想不到。”

  风生水起的青年运动

  随着人群中对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怨恨日益高涨,并受上海、杭州“反饥饿,反迫害”学生运动的影响,当地一批以中学生为主的爱国青年也积极行动起来。

  其时,在上海读书的塘栖藉大学生汪培、劳敏霭,分别受中共上海局青年组指派,接受“将革命火种传播到农村去,传播到工农群众中去”的任务,以回乡探亲和学校假期之便,在临平、塘栖的至亲好友及老同学中开展工作。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共浙东工委的路西工委(后称中共金萧工委),派胡莲清来到塘栖邮政局,对外是邮局负责人,实则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当时,路西工委还在上海启用了潜伏在上海汇通油墨厂的党员杨国华,通过同乡杨德仁,在上海西站发展了临平人周震华以及其在临平火车站的表弟史济元,组成金萧支队驻上海联络站,在沪杭铁路线和临平、塘栖等地开展工作。不久,以中学生为主的一批爱国青年组成了“塘栖行健中学校友会”、“暑期补习班”、“临平怒潮读书会”、“五杭农民夜校”等秘密活动团体,集中学习革命知识和共产党的政策主张。通过学习,大家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逐步总结出了一个道理:要想解放劳苦大众,就必须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校友会、读书会的这批爱国青年,白天学习,深夜就打起灯笼,在临平陡门口等闹市区刷墙报、贴标语,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和黑暗,向大众宣传解放战争形势。他们为杭县农民“反奸清算”斗争写的报道,曾先后在延安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上得到刊登。同时,利用铁路职工的方便,他们还在上海、临平、塘栖等地为浙东党的游击队购买、运送各种紧缺物资,支援解放战争,并组织和参加了沪杭、浙赣铁路的罢工运动。面对艰险,大伙儿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山那边呀好地方”等歌曲,以鼓舞斗志。然而,最后还是有10多名骨干遭到暴露,上了黑名单。于是地下党组织便立即派出联络员,分批护送他们到达游击根据地,参加了金萧支队。

  一脉相承,岁月烽火情

  虽然有联络员的护送,但由于“白色恐怖”的影响之深,同志们要离开城市到达党的游击根据地,还需突破重重关卡。

  首先是株连关。为了镇压革命,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制订颁布了《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戡乱总动员令》《后方共产党处理办法》《特种刑事法庭组织条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对罢工、集会和言论行动进行了严厉打击。遍布四处的国民党特务,以及十户一甲、十甲一保的保甲管控,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日常行动。爱国青年在投奔解放区之前,必须预防家人受株连:先放出何地求学或就业的消息,再绝对秘密地离开家乡。之后大部分人隐姓埋名,以防出事后家人受到牵连。

  其次是盘查关。从沪杭去金萧支队,一般都要经过诸暨。而浙赣铁路线上及各个进山口却都布满了特务和警军,据点岗哨林立,盘查很严。若没有地下党精心设定路径并接应,是难以进入的。

  此外还有考核关。从上海、杭州等地来到金萧支队的青年学生,必须经过支队举办的短训班之后才能分配到各个方面。在短训班上,除了学习基本理论,大家还要通过“五关”的考核。即生活关、走路关、家庭关、恋爱关和战斗关。以生活关和走路关为例,游击区的根据地是几个县的毗连边境,如四管乡就是诸暨、浦江、桐庐、富阳的临界高山区,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山溪乱石滩就是路,山洪暴发就没了路。冒雨行军和深夜行军简直是游击队员的家常便饭。为避免被发现,深夜行军还不准打电筒。在没有星星和月亮的黑夜,只能紧盯着前边队员腰间所系的一点白色走。走陡坡的时候,经常会有同志摔倒,因为不能哼声,后边同志往往也会跟着跌下去。在斗争中,同志们练就了一双“日行八十,夜行百里的飞毛腿”。生活上,游击队员与百姓同甘共苦,一连数天以清水煮土豆或萝卜充饥,尽管淡而无味,但是大家还是苦中作乐。因为没有替换的衣服,大家身上都住进了虱子。所谓“家庭关”和“恋爱关”,就是在特殊的游击环境中,要一心一意为革命,不能心存杂念。

  历史证明:这批知识青年在游击区,虽历经艰辛,但仍旧朝气篷勃,为能在党的队伍里一展革命抱负而自豪。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都为解放事业奉献了青春。建国之后,绝大多数的同志依然活动在各条战线上,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

  刘红 傅艺 葛玲燕 整理


钱江晚报 余杭生活 y0008 大浪淘沙 潜心磨砺 2014-10-24 钱江晚报2014-10-2400013 2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