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k0003版:建德生活

新安江水电站的那些建设者(二)

走出校园到工地 我的青春在新安江

  上期,我们找到了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者之一童文栋老人,为大家讲述在水电站建设初期,他和工友们的故事:修路、挖废石……本期,我们又请到了另一位建设者——侯仁保老人,为大家讲述他和新安江水电站之间的故事。

  讲述者:侯仁保,1939年出生,75岁,江苏省张家港人。1959年南京电力学校毕业后,根据志愿分配到新安江工程局的风水电队,负责工地上的配电技术管理工作。后进入到新安江电厂、浙西供电局的线路队,工作至1998年退休。退休后,受聘于浙江电力建设监理公司做监理工作,2008年真正退休,现居新安江。

  抱着满腔热血建电站

  在南京电力学校我读的是火力发电专业,毕业时要填分配志愿,我在第一、第二、第三志愿都填上了新安江水电站。

  那时,报纸上常有建设新安江水电站的宣传报道,电影开播前,播放的“新闻简报”中也常有新安江的身影。“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的大型水力发电站。”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我心里,心中有一股热血:我要去参加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工作。

  1959年3月,我从学校毕业,同年4月,我来到新安江工程局报到,被分配到风水电队做技术员,负责工地上的配电技术管理工作。

  当时,工地上有两万多名施工人员,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分布在铜官、岭后至江村埠、焦山的沿江一带,进行各种施工作业。为了解决各个工地上的施工用电问题,工程局在新安江大坝南岸修建了一座110kv的降压站——“塘坞降压站。”衢州的黄坛口水电站给工地上送来110kv电压,通过降压站降到10kv,再输送给各个工地。后来,在雨坞(即现在农夫山泉的厂区位置),工程局又安装好两台列车电站,将发好的电送往各个工地。

  风水电队管理着岭后、坝区、朱家埠、沧滩、汪家、江村埠共六个电工维护班,而我具体负责管理这六个维护班。那时候工地上,大家扎实苦干的气氛十分浓厚,大家都整日整夜奔走在工地上,都带着一股早日把水电站建设好的干劲。

  和工友一起推行带电作业

  在工作中,我认识了一位胆大心细、善于思考的工友——张维公 ,并和他一起搞带电作业。

  那时候,工地上的配电变压器拆装,都是在停电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人敢冒险带电去拆搭上10kV高压电的引接线。而有着强烈使命感的张维公师傅却想搞带电作业。

  他想出在配电变压器的绝缘操作棒上固定一只自己发明的“麻雀轧头”,带电进行变压器引接线的拆装。我是非常支持这件事的,因为线路每次停电,要影响工地上二万多人的正常施工作业。带电作业便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挽回因停电造成的损失。但风水电队的领导怕出事故,不肯支持。

  我们两人商量好:“照样尝试带电作业,做好安全措施就行。”当时,石马头煤矿(后改名为石马头石矿)有一条10kV高压线,我们验收好后,就利用带电搭接的方法给线路送上了电。 我们尝试的带电作业很成功。后来,带电作业在朱家埠展览馆展示,并被作为重要的技术革新,在水电系统内列为推广项目。

  至今难忘爬雪山抢修线路

  1960年4月,新安江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紧接着新安江电厂成立。我和搞电气的工友,从新安江工程局调到电厂,我被分配在线路队。线路队负责线路的架设、运行检修等工作。1961年2月的那次线路抢修,我至今难忘。

  1961年2月15日至16日,下大雪,沧滩到紫金滩的公路上,一眼望去,到处都是被雪压倒的通讯线路。此时,新安江电厂送电到龙游、衢县的110千伏线路也断了,龙游、衢县地区停电。查故障,修线路,让高压线恢复送电,成了我们线路工人的紧急任务。

  出故障的这条线路全长97公里,有414基杆塔。故障查线,就得一基基仔细查,不能漏过一基杆塔。我奉命和一个小伙子一起到龙游方向去查找线路问题。记得我们是分到横山镇这个地方。

  我们两个在雪山上连滚带爬,整整一天,爬了20多个山头,查了20个杆塔,但均未找到故障点。带着十分疲惫的身躯回到公路上等车,干粮早吃完了,可左等右等也不见有车来接我们。衣服、鞋子已经湿透,天渐渐变黑,饥肠辘辘的我们,身上瑟瑟发抖。后来,我们在一位老乡家中坐了一晚。

  第二天天刚亮,我们决定从横山走回新安江,100多里路,到了天黑才赶到新安江。后来才知,由于天气恶劣,汽车出了事故,还死了人。

  后来,我们线路工人奋战了19天,终于查清了故障点,抢修好线路,换来了龙游、衢县等地的一片光明。

  在浙西供电局,我还同时做雷电观测工作。我和师傅们一起几乎爬遍了浙西地区所有的高山大岭,收集了上万个数据。通过检测、检验、整理、分析,改写了我国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公式,部分论文得到许多同行的肯定。

  1998年退休后,我在家闲不住,又做了10年的监理工作。现在,我和老伴定居在新安江。我虽然不在输电线路现场了,但心里仍然牵挂着线路,关注着。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当我回想起以往在新安江的事情,便会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如今,当我看到那些满山遍野、高耸如云的杆塔正在把电站发出的电力源源不断送到千家万户,作为一个维持奋斗了一辈子的线路专业人员,我心里感到无比自豪。


钱江晚报 建德生活 k0003 走出校园到工地 我的青春在新安江 2014-10-24 3664165 2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