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j0005版:浙中城事·市井

文章导航

拆牛手

拳击台上有裁判,斗牛场上有拆牛手
比赛胶着时,他们要凭胆识和一身力气,拉开两头愤怒的公牛

  昨天上午8点,随着一阵鼓乐齐鸣,一年一度的武义县白姆乡后树村白鹤殿斗牛节正式开幕。

  来自金华的苗木种植户王建华也来了。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白鹤殿斗牛节。

  王建华不是来看热闹的,他是裁判。他和3个同伴,要在比赛胶着时,拉开两头愤怒的公牛,“拆牛手”因此得名。

  王建华干了近30年的“拆牛手”,也是目前金华仅存的几名之一。

  他们这批人,很可能是最后的牛裁判。

逗牛

  参加白鹤殿斗牛节的,是来自金华各县市的40头大黄牛。比赛场地是一块约2亩的水田,这也是4名“拆牛手”的舞台。

  这些斗牛,在正式参赛之前,已经进行过配对。也就是说,比赛方已经将能斗起来的牛安排在了一起。一般来说,两头牛头一碰,就能斗起来。

  但是,昨天武义斗牛场上,斗牛的状态都不太好。很多牛上了场地,和谐相处。这时,就需“拆牛手”去挑逗。他们常用的方式,是拍拍牛的屁股。

  牛斗不起来不行,斗得太兴奋也会出问题。

  昨天下午,就有一头斗牛给王建华制造了麻烦。14号大黄牛取胜后,兴奋不已,追着对方满场跑。4名“拆牛手”追了十几分钟,才将牛控制住。

  在追赶中,47岁的王建华两次被牛带倒在泥地,在这样的场地里,要徒手抓住牛鼻子,不容易。

胆大、懂牛

  身体好、有胆识,是成为“拆牛手”的首要条件。

  一头参赛的公牛,体重近1吨。在打斗时,“拆牛手”要徒手控制愤怒的公牛,并掌握比赛节奏。一天下来,比斗牛还累。

  除此之外,“拆牛手”还要懂牛。

  36岁的董志云是武义人,15岁就和牛打交道,已经当了16年“拆牛手”。他能通过牛身上的一些特征,判断它们是否好斗。

  “牛角扁的会斗;眼睛大的,瞪出来的会斗;屁股翘的会斗;牛额头不平的会斗。”

  在比赛中,他就有两头黄牛参赛。其中11号黄牛,就是他亲自挑的。这头牛很有攻击性,董志云自己靠近时,都要小心翼翼。

  “拆牛手”在场上,大多有过惊险经历。25岁时,董志云就在斗牛场摔倒,两头黄牛从他身上越过,幸好没踩着他。

无牛可拆

  不过,虽然叫“拆牛手”,在比赛中,他们拆牛的机会并不多。

  王建华说,在2005年之前,斗牛还是很精彩的:“那时候一个月有好几场比赛,斗牛很多是养了五六年的大黄牛,经验丰富,越斗越好”。

  王建华说,现在参赛的斗牛,大部分是一两年的黄牛。有些黄牛拉到场上,根本斗不起来。大部分场次,两头牛1分钟内就分出了胜负。在他看来,武义这次参赛的黄牛,就有很多没达到斗牛的水平。

  “以前一场比赛经常打到二三十分钟,为了不让牛太累,我们要将牛拆开,让他们休息一下继续打。”王建华说,两头牛斗红了眼,拆都拆不掉,“经常要拿绳子、铁钩将他们拉开。”

  现在,因为“无牛可拆”,“拆牛手”经常要挑逗牛去斗。有时候,人和牛的较量,还会抢了斗牛的风头。

后继无人

  24岁的徐海云是最年轻的“拆牛手”,在斗牛场上很显眼。   这个土生土长的后树村人,是个泥水工,从小看斗牛长大。

  三年前,斗牛比赛缺人。村里老人看他年轻、胆子大,就让他下去试试。这一试,还真上了手。

  随着斗牛行业的式微,“拆牛手”也后继无人。

  王建华说,金华市区只有4个拆牛手了,“我和赵双协还经常出来,其他两个都快60岁了,很少参加比赛了。”

  昨天,武义这场斗牛比赛,由于在武义当地找不到足够的“拆牛手”,斗牛管理会特意将王建华和52岁的赵双协从金华请过来,凑成一个团队。

  “现在‘拆牛手’的待遇也不行,我完全是出于兴趣爱好,有空出来做一下。”

  王建华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他跟着老“拆牛手”去温州比赛。

  “一天工资有150元,加场再加钱。”现在“拆牛手”拿的钱,和几十年前几乎没有变化。

  “年轻人不管去哪打工,赚得都比这多,还不累。”

  本报记者 陈久忍/文

  本报记者 俞跃

  特约记者 葛跃进/摄


钱江晚报 浙中城事·市井 j0005 拆牛手 2014-11-27 3708202 2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