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箱,有功于谁,德在何方
本报首席评论员 戎国强
新华社记者最近在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千年古刹潭柘寺看到,寺内数十个殿共有70多个功德箱,而且这些刷着红漆的功德箱还分两种,一种正面写着“功德箱”,一种正面写着“广种福田”。一名僧人透露出了秘密:写着“广种福田”的功德箱属于住寺僧团所有,而写着“功德箱”的全都属景区所有,有53个,占了绝对多数。
那么,“景区”是谁?“景区”可以在寺庙里设“功德箱”吗?善男信女投到功德箱里的钱,最后到了谁的手里?所谓“景区”,就是潭柘寺所在景区的经营者,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宗教事务条例》有关规定,以寺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及管理部门,不是宗教团体,无权在寺院设立功德箱,他们的功德箱在正规僧团管理的功德箱中间“鱼龙混设”,其实质是“借佛敛财”。
北京市佛教协会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违规设立的功德箱,之所以难以管理,主要是“几乎没有成本,我们前脚去取缔,第二天就能死灰复燃”。潭柘寺僧人把自己的功德箱取名为“广种福田”,也是一种无奈的退让和坚持吧?
景区之所以能用功德箱敛财,是利用了善男信女对寺院管理经营背景的不了解,利用了人们的虔诚。人们总以为,功德箱里的钱,总是用于寺庙,供奉了神灵。人一进寺院,心理上难免被其间的宗教氛围所影响,总觉得寺院里的种种器物都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不会去注意、更不会去分辨“功德箱”与“广种福田”有什么不同。
善男信女对功德箱的信任,既是一种面对宗教的虔诚,也是传统社会,或者说熟人社会里人与人关系的体现。在传统社会里,寺庙就是寺庙,不会和公司、景区等发生联系。人们的“寺庙观”自然就很单纯,根本不会对功德箱的来历及去向发生疑问。但是,当寺庙被划进了景区,其实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寺庙及功德箱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但很多人的意识没有“与时俱进”,还是善男信女的心态。
这种心态早就在景区的把握之中。新华社的报道说,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2010年发表了一份上市公司公告《潭柘寺景区创5A升级改造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其中称“游客对宗教仪式、场所、设施和宗教建筑中所渲染神秘气氛的猎奇心理,也会促使他们把对旅游的兴趣和对宗教的兴趣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功德箱在潭柘寺大小殿堂的大量设置,是不是这种分析的结果?
这份报告披露,潭柘寺创5A景区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1853.44万元,其中7880万元拟通过向中国华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筹集,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筹解决。也就是说,有近4000万元的资金,需要另谋财路。功德箱就是财路之一。
这份报告还很谦虚:“潭柘寺单纯借古刹知名度吸引祈福市场,缺乏创新造成大量的市场分流”。在善男信女,“祈福”是心愿,在公司眼里,是“市场”。在“市场思维”里,潭柘寺也是一个功德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