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j0008版:浙中城事·热线

丈夫脑溢血瘫痪,儿子车祸瘫痪,自己被查出患胃癌,但74岁的她没有放弃

经过武义劳动桥
买件吴老太的防风衣吧

  这几天,不少武义人经过劳动桥时,都会见到一个老太太,坐在桥头绿化带上卖防风衣,寒风中,她缩着脖子,搓着手,旁边摆着一张塑料纸,上面平铺着花花绿绿的防风衣。

  老太太叫吴苏姣,今年74岁,家里有个瘫痪的儿子,全靠她照料。在桥头摆摊,为的就是能赚些伙食费。

  老人说自己命不好,可她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坚强。

  寒风中卖防风衣

  一个早上赚了5元钱

  昨天下午两点,武义劳动桥头,车辆来来往往,满头白发的吴苏姣正坐在这里卖防风衣。

  老人穿着一件白花棉袄,领子竖起来,挡住整只耳朵。她两只手插在一只棉手套里,一动不动。

  老人之前收废品、捡破烂,从11月26日开始,在这桥头卖防风衣。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5套。

  昨天一个上午,老人卖出了两套,一套卖40元,另一套只卖了35元,但防风衣进价就要35元。

  原来,一个骑着电动车的年轻小伙子经过,冷得不行,他说自己穷,于是,老人一分不赚地卖给了他。

  坐在风中吹了一个早上,她只赚了5元钱。

  “这就够了,够买豆腐干,可以回家滚白菜。”老人说,家在离桥头一公里远的大坤头村,徒步走过去要近20分钟。

  每天,她就挑着10几件防风衣,驼着背,来往于家和桥头,起码要走上4遍:早上6点出门,中午回家烧饭,晚上5点收摊。

  每次她都挑着10公斤重的担子,爬上5楼,身体就在狭窄的楼梯上摇摇晃晃。

  “年轻的时候,我要挑225斤重的担子,这点东西不算什么。”老人说。

  丈夫儿子接连瘫痪

  没有压垮老人的乐观

  老人坐在桥头,这里人来人往,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经历的坎坷。

  17年前,丈夫脑溢血瘫痪在床,她一照顾就是5年,直到丈夫去世;

  7年前,唯一的儿子又出了车祸,瘫痪在床,一日三餐、吃喝拉撒全靠她照顾;

  4年前,她自己又被查出胃癌,90%的胃已经被切除……

  接连不断的磨难,压弯了吴老太的脊背,却没有摧毁她的乐观。

  在5楼的露台上,她种了青菜、白菜和大葱,绿油油的,摘上一棵,就是一道菜,母子俩也觉得甜美。

  每次买肉,她都只买两三块钱,老板取笑她,她依旧笑呵呵地回应:“反正你都要卖掉的,帮你买去一点是一点。”

  吴老太唯一的牵挂,就是儿子罗建明,母子俩的性格很像,让人觉得很温暖。

  7年前,罗建明骑着摩托车在路上疾驰,转弯时迎面开来一辆客车,为了避让,他从4米高的路基坠下,脊椎受伤。

  靠着低保和补助过日子

  她最放心不下瘫痪的儿子

  如今,罗建明就靠每个月320元的低保和400元的残联补助生活,吴老太每月有100元养老金,这是母子俩每月的固定收入。

  但是,光吃药,他们就要花去五六百元,房租还需要150元。

  吴老太还有两个女儿,虽然日子也不好过,但过年时,也会给他们一两百元。

  这些钱,能让他们吃上一顿肉。家里的电视、冰箱,都是各种爱心机构送的,对于这些,母子俩满是感恩。

  罗建明也遗传了母亲的坚强,长期卧床的他,下半身溃烂严重,即使大冬天,也只能睡在冰冷的草席上,但他不爱诉说苦楚。

  他爱的是每天拉开窗帘,靠着床沿晒一晒阳光。

  生活再苦,吴老太都不常哭,可说起儿子,她红了眼睛。

  “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我老了,不知道哪天就走了,只能多照顾一天是一天。”老人说,每天卖防风衣,冷了累了,也会气馁心伤,“不能倒下,只要我在一天,就不能不管儿子。”

  如果你经过武义劳动桥附近,不妨停下车来,买一件防风衣。

  本报记者 朱丽珍/文 特约记者 葛跃进/摄


钱江晚报 浙中城事·热线 j0008 经过武义劳动桥
买件吴老太的防风衣吧
2014-12-19 3733333 2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