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中国新闻

《瞭望》新闻周刊今发表署名特稿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调研时指出,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

  习总书记的“民生观”,是新时期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体现,是指导我们夯实执政之基,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民者,万世之本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无一不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

  “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这是习总书记历来倡导的政绩观。这次在论述抓民生工作时,习总书记再次语重心长地强调了这一重要思想。他指出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沧海滔滔,民生不息。”民生工作面广量大,许多民生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有的需要马上办,有的则需要打基础、谋长远。因而,民生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改善民生要有底线思维,坚持“用政府紧日子换百姓好日子”;还要学会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从实际出发,先从既利当下又利长远的事情做起,绝不能超越自身发展现实,搞“高负债”式的民生改善。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唯恐在任内留不下什么东西,“不是自己开头的不为,一定要刻上自己的政绩印记才干”;有的领导干部好大喜功、寅吃卯粮,指望一任干完所有事;有的领导干部狮子大开口,把政府的钱袋子当作了不上锁的钱柜,搞不切实际的浮夸,把老百姓的胃口吊得很高——一些项目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难以为继,给一方经济发展带来持久难以卸载的沉重负担,甚至“为官一任,贻害数代”,为民变成了害民。这些不切实际的所谓民生工作,其实都是错误的政绩观、扭曲的价值观和浮躁的作风所导致的,我们要坚决予以禁绝,决不容许其滋长。为此,应通过引入以民生指标为主的地方干部考核体系,进而实质性地根治不良政绩观。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时提出,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这三个“更加”,突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筑就坚实的幸福底线。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向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动力,向改善民生要动力。新常态下,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聚焦点放在惠民生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必须是更有人情味、更温暖、更包容的增长,围绕人们向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住房、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向民生改善要发展潜力。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让人们生活有奔头、人生有盼头。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把握习总书记的“民生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直面新形势新阶段下的民生诉求,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源源不断地汇聚起推进改革的强大动力。

  新华社记者 慎海雄


钱江晚报 中国新闻 a0016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 2014-12-22 3735324 2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