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杭州新闻·西湖边

《武媚娘传奇》里的唐代歌舞写实吗,武媚娘时期的真实流行色为什么是橘红草绿
粉微信“西湖晓蛮腰”,听南宋官窑博物馆的“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

千年乐器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呀

  本报讯 想知道古代的歌舞和乐器到底是怎么样的吗?最近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有一场“和韵天下——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古音乐文物全部来自河南博物院,包括精品57套,共计162件,其中14件为一级文物。两件国宝级文物,堪称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其中一件是1990年在河南淅川县徐家岭楚墓出土的青铜神兽,另一件是1987年在河南舞阳市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本报1月15日曾做报道)。

  这些古老的乐器,奏出历史版中国好声音,许多读者纷纷慕名前往博物馆,想要欣赏来自远古的美妙“音乐”。不过也有不少人悄悄留言:2000多年前的文物,实在太难懂啦,眼睛看得到,心里看不懂呀,最好有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作陪,全程讲解。

  别着急,1月27日,钱报微信订阅号“西湖晓蛮腰”的“官博音乐文物特展语音讲解”正式上线,此次音乐文物展讲解共17条,智能手机一秒钟变为贴身的讲解器。让您心里也能懂得这些文物到底好在哪里,比如:8000年前的骨笛就有7个音节,为什么让人赞叹;红陶亚腰鼓,为什么可能是乐器,又可能是棺材?

  这些讲解每条大约300字,不到2分钟,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描述了该乐器的特点、用途、演变过程和背后的故事,您还可以试试单听讲解,绝对勾起您一睹实物的好奇心。

  来看看这些讲解词写得有多棒吧:

  904号文物石磬是这样的:

  夏商周那个时代的乐器单件的个头大,特别喜欢成群结队地出现,乐队编制就在那个时代逐渐形成了,而中国“礼乐之邦”的美称,也由此而来。

  您看到前方有一块石板一样的编号904展品了么,这是个什么乐器?它是石磬,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磬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遥远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石质工具,发出声音并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于是这种敲击的石头就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打击乐器。

  而编号913的文物唐代伎乐俑讲解词是这样的:

  时下最火的电视剧,可能就是《武媚娘传奇》了。剧中有很多盛唐当时歌舞场景的还原,观众不禁会好奇,在唐代,想听个曲,看个舞,是不是真的像电视里这样?那么壁龛里这一组唐代的伎乐俑,可能就可以给你答案。

  这是一组编号913红绿彩陶,七个俑人,身上穿的衣衫,依稀还能看出颜色来,以橘红色、红色、草绿色为主,这可能就是当时唐代女子比较喜欢的颜色。七个俑人中只有中间一个人跳舞,一身高束腰长裙,应当是在跳唐代流行的折腰舞。另外六个,都是负责演奏的司乐,跪坐在舞者身后。这里的六个人,一人一样乐器,姿势都不重复。两只手都微微下垂,那手势看样子应该是抚琴;而两手都微微上扬,好像是怀里抱着什么乐器,大约是琵琶;还有吹笛、吹笙、吹箫的。最后一位身子微斜,左手扶住乐器,右手在拉的样子。虽然手里的乐器没有了,但看得出来应该是在拉长琴。

  还有这样的讲解词:“这件器物上除了个头大,出现的人物也特别多,除了手持乐器的乐手之外,楼上楼下还有几个剑拔弩张的武士,莫非是保安?看来这场演奏会的级别还挺高,楼下的粉丝不要激动啊!”看完这样的解说词,你不想去现场看看到底是怎样的文物能有这样的现场吗?又是什么文物,能让人产生“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这样的联想?

  这些让千年前的文物变得鲜活起来的讲解词要感谢以下几位:官博才女张必萱文字创作;献声美女为杭州市文联助理研究员、杭州市作协副秘书长陈曼冬。

  音乐文物展一直到4月中旬结束,抽个空闲的周末,邀上小伙伴,在“西湖晓蛮腰”的陪伴下,一起感受下这场特别的音乐盛宴吧。

  怎样用手机听讲解?

  1、 拿出您的手机,扫一扫版面上“西湖晓蛮腰”的二维码;

  2、 关注后,输入“官窑”两字,您将获取语音导览页面;

  3、 对照文物展柜上贴着的号码,分别输入901、902……917,就可以听每一条讲解啦!(部分手机机型,若出现收听中断,还请再次点击播放按钮,就可顺利收听)。

  另外,南宋官窑博物馆入口处也有一块西湖晓蛮腰扫码牌,现场关注,也可以听到免费的语音讲解。

  最后提醒一句:为了收听效果最佳、同时不打扰旁人,最好您能戴上耳机哦!

  本报首席记者 杨晓政 本报实习生 程思羽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西湖边 a0005 千年乐器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呀 2015-01-27 3771925 2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