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教师:苦日子里,站上讲台就是快乐
生活刊记者 胡晓琴 何孟秋(实习)
生活刊记者 胡晓琴 何孟秋(实习)
1962年,建德严州师范学校毕业了一批学生,大同镇的饶裕生和周爱姣是其中的两位。特别的是,他们也是一对夫妻。1962年,恰逢国家经济困难,毕业后夫妻双双下放,成为了农业户。丈夫饶裕生跟着父亲等人学艺做木匠,妻子周爱姣成为了当年全市的十名长期代课老师之一。两年后,饶裕生重返学校,回到了自己喜爱的教师岗位上。十年后,两人同时转正,成为了正式教师。
夫妻两人的大半辈子都是在学校和课堂上度过,先后在原大同镇松溪小学、上马中心小学、原城山小学执教。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小学阶段几乎所有科目夫妻俩都曾教过,算是那个时代当老师特有的经历吧。
如今,曾经的青年夫妻教师都已退休,桃李满天下。饶裕生现年76岁,周爱姣73岁。让两人还欣慰的是,当年的生活艰辛褪去,五个女儿培育成人,外孙、外孙女、外孙女婿也都知礼懂事。
丈夫饶裕生:有幸得寿崇德老师亲自指导,下放两年后重回教师岗位
饶裕生在严州师范学校就读时,寿崇德老师(后人们尊为建德美术之父)时任学校校长和美术老师。
饶裕生完成的美术作品,寿崇德老师见了总点评一番,耐心指导。饶裕生还记得,寿崇德老师在作画前,总要喝壶热开水,给老师磨墨,一大砚台磨上半小时,研墨久了,手酸,也会不经意地将原先的顺时针磨墨方向转为逆时针,而挨了批评。作完画后,寿崇德老师会问问饶裕生的意见。
“他有时来叫我,我和寿老师一家就背上面包、画架,去江边写生。有时他会给我电影票,一起去看电影。”饶裕生的妻子周爱姣在一旁笑着说,“寿老师把他就当儿子一样。”
如今,饶裕生家中还藏着在求学期间跟寿崇德老师学作的画,山水的、人物的,几幅还留有寿崇德老师的题字,饶裕生很宝贝。
也是因为画艺好,在毕业前夕,曾实习过的原梅城培红小学校长找到饶裕生,“他和我说毕业后就去小学教美术,宿舍都帮我布置好了。”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这,因国家经济困难,上级决定严州师范学校当年的毕业生全部下放,不少学生成了农业户口,去支援农村建设。饶裕生成了其中一位。妻子周爱姣较幸运,成了当时全市仅有的十名长期代课老师之一,回到老家大同镇教书。
下放后,饶裕生跟着60多岁的父亲和其他师傅学起了木匠手艺,渐渐上手了。在东家干活,一天拿到2块2毛的工钱,还包餐。
“当时我正干活,村领导拿着封信找到我,说松溪小学请我去做老师。学校的工资是6毛钱一天,当时我就穿着短裤,围着工作围裙就去了。”
从旁人得知,松溪小学的老师不好当,老师是来一个走一个,因为不满意被学生和村民赶走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岗位,饶裕生将自己的全部心思扑在了上面。
“一天中午,我看着报纸睡着了。后来还是学校校长把我叫醒,一看下午3点了,已过了学生正常上课时间,我赶忙认错,校长没怪我。”
原来,在这之前校长已从村民和学生们口中得知这是位好老师,教学认真负责。学校离家不到2里路,饶裕生一星期回一次家,只为了多点时间教学。当天,校长来饶裕生的办公室视察,看见饶裕生吃的午饭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睡过时了也是因为太劳累,学生也不忍心将他叫醒。
后来,饶裕生转到妻子教学的大同上马中心小学,常带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兼教导主任。之后也有转到原城山小学,当校负责人。
因为待学生温和,教学有法,饶裕生受到了学生和村民们的尊敬。在学校,饶裕生吃过的饭盒,学生会悄悄拿去洗掉。去学生家中家访,尽管当时生活条件不充裕,可老乡总会备上面条等吃的来招待。而给学生垫付学费,下雨时帮学生烘干鞋子、买雨靴,这样付出不求回报的大事小事,饶裕生和妻子周爱姣都做了不少。
妻子周爱姣:执教10年后才转正,教村民唱歌就数她一人
周爱姣被下放后,回到家乡大同镇上执教了半年,后成为上马中心小学的长期代课老师。直至1972年转正。
周爱姣说转正前10年,很苦。自己是长代老师,工资每月24块钱,和丈夫饶裕生一起的收入,要养活一家老小,很不容易。
上马中心小学六个年级六个班,八位老师,全校三百多人。低段年级实行包班制,一位教师带一个班,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教学通通一人负责。除去课间休息,一人一天需上五节课,不同学科。放学后,还常去学生家中家访。为了及时备好第二天的课程,周爱姣和同事总会备课至晚上十点多。
教学和备课已占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不过还有其他忙碌的事:周爱姣是学校的少年队辅导员。“当时全乡教唱歌的就她一人。”丈夫饶裕生在一旁说。当时农村的文化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村民们只要有曲子听、有表演看,都高兴得不得了。擅长文艺的周爱姣便在教学之余,组织学生下乡演出。她风琴弹得很动听。“我在教室里弹风琴,回头看窗户上趴满了人。村民们以前没听过风琴声,在农忙空闲时带着锄头来学校听。我一弹琴,他们就叫我‘音乐家啊。’”周爱姣笑着说。
晚上还会有村民拉着孩子来请周爱姣辅导学习的。安排得满当当的一周又一周。
后来,周爱姣常带毕业班的数学教学,曾在一次全县统考中,她所带班级获得了全县平均分第三的优异成绩。说到这,周爱姣脸上露出了掩饰不住的自豪。
5个女儿如今已成才,时常教育下一辈要努力、守原则
像很多全身心投入在学生身上的教师一样,周爱姣说自己对女儿的照顾太少,有亏欠。由于两人工作忙碌,家中的五个女儿在小时多是托人代养。大女儿托保姆在外带到一岁,直到后来实在付不起工钱,才带回家自己抚养。二女儿在外由保姆带到4岁才带回家。最小的女儿在外由保姆抚养了9年,再带回家。两人工作太忙碌,抚养5个女儿是一大笔开支,也正是抱着让家中生活更好起来的心,两人工作更加认真“拼命”。
女儿们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一个个长大成人,有了如意工作,有做医生的,有做教师的。“小女儿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功通过各项考试,已经从一位普通幼师成为了幼儿园园长,真的不容易。她们如今取得各项成绩,靠的都是她们自己。”两人说,女儿和女婿,还有外孙、外孙女、外孙女婿,都很孝顺。过年过节,家中会摆上两大桌菜,一来,一定会先给两人泡好茶。
两人是老一辈,走过了风风雨雨,孩子们一来,也忍不住地唠叨,希望孩子能继续努力,在工作中团结同事,坚守原则。周爱姣曾将自己对孩子们叮嘱的话写在字条上,念给孩子们听。
两人说,以前生活的艰苦已经过去了,现在的生活舒适安详,退休后在家看看报,散散步,感谢党和国家培育了自己。两人的心愿是孩子们能学业有成,工作顺利。
征稿启事:老人走过了风雨和彩虹交织的青春年华,有些经历想慢慢述说;年少的,或正经历着青春的迷茫,也或许在困难突破之后,迎来了事业的新发展,家庭的和睦美满……《钱江晚报·建德生活》开通新栏目“我们的故事”,你正经历的,走过的点滴故事都可以在这与我们分享。你可以把故事发送到邮箱:qjwbjdsh@126.com,或者拨打电话64790577,欢迎大家与我们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