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正土货“三件宝” 年味美味两相宜
方若南 沈红霞 赖志宏
方若南 沈红霞 赖志宏
过年了,自然少不了备年货。而在过去,桐庐人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必备这几样年货——索面、米馃、年糕。当这几样东西开始准备起来的时候,人们才会觉得,空气中浓浓的年味已经开始弥漫开来……
米馃
桐庐人过年,餐桌上总是少不了一份米馃的。米馃,顾名思义,是一种由米制成的果状食品,主要由米粉制成,里面包有各种蔬菜、春笋、豆腐干等,是桐庐境内尤其是江南片农村一带盛行已久的一种传统食品。在桐庐,米馃又经常被称为“团圆果”,带有团团圆圆的意思,过去一般只在过清明、时节、春节、过寿等重大节日和场合,一家人团聚之时,才会享用这种食品。桐庐人在祭奠祖先神灵的时候,米馃也是供桌上一份必不可少的供品。
桐庐的米馃种类很多,而且每样米馃都有独特的风格和名称外,还具备一定的民俗文化内涵。如过去农家供养匠艺人,招待他们的点心大多用“糊汤米馃”,此米馃是将米粉打成芡后,在锅内用铲压扁并划成小块,然后加水加冬菜或南瓜丝煮着吃,味道十分鲜美。将米粉打芡揉成丸子并压扁,上笼蒸熟后,再下油锅用南瓜丝或青菜炒熟,这就是别有风味的“油炒米馃”点心。
“搁脚米馃”是掺入红糖水搓成圆形状的米馃,腊月二十四是送灶神爷的日子,桐庐民间祭灶司菩萨大多用这种米馃。这一天又是长工放年假的日子,由于过去主人会送些米馃给长工回家,搁脚即不做生活歇力的意思,故这一天的米馃称搁脚米馃。
“落塘米馃”亦称“子孙米馃”,是丧葬习俗中盛行的一种米馃,当墓穴(金井)挖好,准备安放棺材前,土工口中念念有词地将米馃抛入金井,并分撒给送葬的亲人。
还有一种“团圆米馃”,一般用梗米粉来做成。在吃的时候煮熟并放入红糖。这种米馃是民间婚嫁的时候新娘家用来招待迎亲客人的必备点心。在吃这种米馃的时候,你还得注意不能全部吃光,得在碗里留下一点,取“有余”这个好彩头。
在诸多的桐庐米馃,最为出名的数“金团米馃”,此米馃又称“汤包”或“麦馃”,为我县富春江南岸农村特有的传统点心。这种米粿外观洁白如雪,皮层糯软清香,猪肉、春笋、辣椒、油豆腐及腌菜等切细炒成熟馅包入,入口后,分外鲜辣甘香。而在北乡(富春江以北地区),人们更喜欢一种形同饺子的米馃,故有“南乡米馃北乡饺”之说。
桐庐民间的各种米馃大多是传统风俗点心。旧时,在传统时节祭祖祭神时,它是一种少不了的供品;农家遇喜庆事,几乎均要做米馃,此时的米馃大多要点上红点,有的还会做成兔、猪、狗等生肖形状,用来馈赠亲友或街坊邻里。江南农村还时兴做米馃的帮忙风俗,无论谁家做米馃,只要说上一句今晚我家做米馃,隔壁邻居的大妈大婶一定会上门来帮忙,因为做米馃需要的是一种热闹的氛围。
年糕
现在人吃的年糕多半是采用机器加工制作而来的。方便是方便了,但却少了以往那种手工打年糕过程带来的而快乐。如今,手工制作年糕又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实,人们的关注更多不是在吃上,而是在那伴随着“啪啪”石臼声的过程吧。
在过去,打年糕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不到火候难成年糕,打得不好不仅吃起来不细腻,而且存放时间也不长,容易裂开。首先要把糯米与晚米按一定比例掺和起来,晚米掺入比例的多少,视糯米品种的糯性。接着就要淘米了,磨米粉了。
接下来的步骤是蒸米粉、打年糕。打年糕可是一件体力活,也是一件技术活。以往做这项工作的都必须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人。而如何舂好米粉也有讲究,舂得太过容易硬,舂得不足容易糊,将蒸熟后的粉倒在石捣臼里,一人抱起舂头进行舂捣。旁边一人先进默契的配合,浸过水的手快速的将粘在石舂头上的粉括算,将石臼里的粉快速翻动。一般是大的石臼可盛80斤粉,石舂头连木柄有20斤重,小的石臼可盛40斤粉,舂头连木柄有12斤重。将已经在石捣里舂透的粉团捧到做年糕的铺板上,进入做年糕的程序,铺板上放好一盘用黄膜和菜油做成的饼,用来做年糕时擦手,以防米粉粘手。做年糕前还要将粉团进行揉压搓,以求粉团柔韧糯软。考究的尤其准备送给亲友的年糕,还用两大拇指把侧边修平修光,似部队折被那样方正有棱。
传统做年糕时还用印糕板,年糕的正背二面都印有吉祥花纹,农村里的人都要把年糕做出元宝,利市头(猪头)、鱼(年年有余)的形状,点上红点,都是为了图个吉利,反映了发间习俗追求平安和谐的美好愿望。等到年糕切出形状后,在靠墙畏风处一个挨一个立起来,几天后干了就可以取下来了,浸在水中,数月不坏。
索面
在桐庐新合地方,每当进入冬季,当地的人们就开始张罗着做索面,以备春节与过冬。新合索面又称长寿面,是桐庐民间传统食品之一。无论是县城或者农村,凡是过年过节,人们招待客人或者拜节送礼,总是少不了那一束束细长而又洁白的索面。尤其是老人寿辰或者是家里生孩子,更要以送索面相贺,而主人则要以鸡蛋索面来回请。
索面以新合乡引坑村的手工索面最为出名。这里的索面历史悠久,乃千年祖传食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这里出了个忠救王。宋真宗元年,也就是1004年,契丹南侵。数月后,战事日紧,真宗御驾亲征。辽邦见大宋兵强势众,便提出议和。几经磋商,双方议定于澶渊金沙滩盟约。谁知会谈进行到一半,辽主耶律隆绪欲翻脸擒拿宋皇。这时宋皇身后转出个“太监”来,逼退辽主后,背起宋皇冲下台去,突破重围直往河边上了船。却不料辽军早有埋伏,芦苇丛中驶出数十只牛皮艇,那牛皮艇虽小却很轻便,眼看渐渐逼近大船。此人便和杨延昭耳语,杨听后虽是连连点头,神色却十分沉重,说:“那只是太难为你了。”此人哈哈大笑道:“大丈夫生而为国,死有何惧。”便请宋皇换下了龙袍,由杨将军保护着向南而去。此人自己披上龙袍率领几个禁军上了另外一只船,直奔黄河口而下。再说那些辽军,只见宋船进了黄河,纷纷追赶而来,在河中心将船团团围住。此人耳听岸上号炮声,知道援兵已到,皇上已能脱险,大叫一声“你们来吧”跃入了苍凉的黄河之中……”这位大智大勇、卫国护驾的便是出生于桐庐新合的忠救王钟厚。此事,钟氏家谱也有有记载。公元1043年,皇上下圣旨,派宰相吕夷简封钟厚为忠救王时,钟氏族人以索面招待大臣,并以此面馈赠。吕夷将其带至皇宫,受到军臣百官和文人雅士的青睐,颇有盛名。
新合索面的制作并不复杂,主要流程是晚上和面,早晨拉面,日上三竿晒面,日差三竿收面。但其中的关键是控制好水和盐的量。这完全需要靠人的经验来处理了。调和的比例好,揉出来的面柔韧性好,有嚼头。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天气因素也很重要,必须选择第二天是晴天的天气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