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携手全国11家出版社,为打工者的行囊里加一本温暖的书
在杭州火车东站,遇到“好书60”
本报记者 裘晟佳 郑琳/文 吴煌/摄
本报记者 裘晟佳 郑琳/文 吴煌/摄
这个春节,劳作着的诗人们选择留在杭州,或者回到故乡。在杭州的火车站、汽车站,他们和归乡的人群,拥挤着从这座城市出发,行囊里装满赠予亲友的礼物。
“这是2015年春节,上海南至桂林的火车
我把一本书遗落在我坐过的位置上
真希望下一位乘客能够把它拾起来
并懂得去阅读和珍藏”
这是在杭州打工同时也写诗的菡子在自己的诗歌中吐露的心声。它,是否触动你我内心深处的那一点感性?
上周,钱江晚报和博库网共同举办的博库·全民阅读周刊春风图书榜评选活动的“好书60”出炉,我们从中精心挑选了11种书籍——《桃花井》、《花红花火》、《奇石》、《南方》、《流动的斯文》、《淘气包马小跳之忠诚的流浪狗》、《给孩子的诗》、《老生》、 《陆犯焉识》、 《惜别》、 《驶向黑夜的女人》,2月6日,将它们装进了几只特别的旅行箱,拉进了杭州火车东站的候车室。这些书,是全国11家出版社日夜兼程快递来杭的。
候车室的旅客,有些人闲适,有些脸上归乡心切,还有些看得到一丝奔波的疲惫,当他们看到贾平凹、北岛、严歌苓、蒋晓云这些名字,都很惊喜,将信将疑地接过这些连外包装都还没拆过的新书。
“真的送给我们吗?”
他们,为选择哪一本纠结起来,拿起一本又放不下另一本,甚至有人要当场掏钱买书。
他们,或许还有你我,在这异乡的一年中,早出晚归,竭力谋生,或许并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静静读一本书。现在,汇入到春节的大军中,踏上回乡的列车,忽然觉得,书,也许也是一种需要。
11种好书装进行囊,成为他们回家旅程中的伴侣,火车上的时间,或许因此而变得有些诗意。
金勇一家,来自宿州
女儿选了“马小跳”
候车室里,一位肤色黝黑的师傅,他正小心翼翼地将蔬菜包撒进装着方便面的碗里。他黑色的外套已经洗得有些发白,还有不少褶皱。不过他更在意的,是那个蓝色相间的编织袋,里面几乎都是要给家人的礼物。
那个正坐在妈妈膝盖上大哭不止的毛毛头,引得一对二十出头的小情侣探过身来——他们是在杭州认识的老乡,手牵手回家见家长,这么重要的时刻,必须来张自拍纪念一下……
看着小伙子腼腆的样子,个头高高的金勇笑了起来。35岁的他,好像看到了十几年前,自己从安徽宿州来杭州打工的样子。
“那时候年轻有的是力气,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起早摸黑都不觉得辛苦,就想多攒几个钱讨个老婆过个安稳日子。”
看到爸爸在和陌生人聊天,10岁的大女儿小印凑了过来,选中了《淘气包马小跳之忠诚的流浪狗》,甜甜地道了一声谢。她身后,4岁的弟弟怯生生地拉着姐姐的衣角,“快来抓我啊”!
“我在印刷厂工作,昨天才放假。买了些衣服带回老家去。平时工作挺忙的全靠老婆照顾孩子。这回回去,总算有时间坐下来给他俩念念故事书了。”金勇不好意思地说。
张荨,来自徐州
看看书,第二天又是有活力的一天
刚来杭州半年的徐州姑娘张荨,更喜欢那本《花红花火》。
“我挺爱看连续剧的,也爱看小说。我是做导购的,白天站一天也挺累的,可回家看会儿书和电视剧再睡,第二天又是充满活力的一天。”
说着说着,她突然顿了顿:“我老公在地铁上班,工作重要,我挺支持他的。所以我就一个人先把要送人的东西带回去让大家开心开心。”
除了行李箱,她还一口气拎了三个大袋子,“带些吃的回家,还给弟弟买了一双鞋子,给妹妹买了漂亮衣服。”她说,杭州很好很美,他们夫妻俩想在这里一直生活下去。
张洋和袁佳炜,来自衢州
想知道书里的世界有何不同
张洋和袁佳炜都是1991年出生的小伙子,他俩可没有张荨那么感性。他俩是同事,刚进入医疗行业工作。两人都戴着眼镜,看着斯斯文文的。
这次,他们结伴回衢州老家,“大概因为我们是男的的缘故,肉麻的话也说不出口。公司还没放假,正式回去过年还得等一个礼拜。出来工作爸妈也挺不放心,不过我们自己能照顾自己的,希望父母能放心,好好保重身体。”
这样懂事的张洋,对足有4厘米厚的《流动的斯文》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
“你看封面上这张黑白全家福,看着挺有历史的沧桑感,合肥张家是有故事的一家人。”他打开书包,里面是他自己带着看的几本书,都是经济学方面的。
“我想看看《奇石》讲述的中国和我们看到的有何不同。”袁佳炜这样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