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8版:全民阅读·晚潮

在文明的边界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了《新疆词典》,这是这本书在出版十年后的增订版。

  111个词,是诗人沈苇移居新疆二十多年精心筛选揣摩,捡起又丢下,暂时收集起来的有个人温度和经验的芝麻开门的密码。

  如果说《新疆词典》是一册纯客观知识的词典,那是另一回事儿,那可以由什么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有一个颇大的学术班子,三下五除二就拼凑起来了,那种百科全书的“新疆卷”,人也见得多了。但这是一位诗人的工作和趣味,事实上,诗人也写作了另一本西域的《植物传奇》。不管是植物、器物还是人物,在诗人笔下,都是一颗文学本心的跳动。那需要诗人在穷乡僻壤间奔波,像博物学家一样弄清每种物事的来历和性质,还要融进自己的故事,他尽可能地亲自咂尝了天山南北文化的“百草”,当然,这是一个无限的、只有开头没有休止的工作……

  所以,在写作上,这本《新疆词典》,是斑斓多姿的。它有很多令人叫绝的寓言,有不少篇什洋溢着童话色彩,有时你读出了阿凡提的某种赖皮与幽默,你也读出了宗教悲悯的眼光和古老的智慧。这样的地域性的文学词典,除非是诗人不能动笔,因为仅仅是知识性的没有意思,必须反知识才有意思;同时也要有科学、客观的精神,而不仅仅是诗人式的,否则太狭隘而不靠谱。正像考古一样,新疆的“沙埋文明”非得揭示而不被了解,而揭示缘于奔走颠簸,也须披阅万卷。这正如斯文·赫定与沙漠向导罗布老人奥尔德克的结合,才使得楼兰得以发现而名闻世界一样。西域本来就是一个被风沙掩埋了的博物馆和百科全书,只不过成了碎片化和谜语般的了。

  个人经验是鲜活的,所以,对于正襟危坐的学者和煌煌学术工程可能不重要的事物或体验,在诗人这里有了重量:《荨麻》:“将痛感保留在我身上,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并非出于伤害,更接近于一种善……有时,荨麻不蛰你,你反而有些失落了。”这虽然是无关紧要的,但它是新疆和新疆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又比如,一袋忘在了地窖里冬储的《土豆》:“我捏了捏麻袋里的土豆,它们是空的,只剩下一层干枯的硬壳。那些走投无路的藤蔓,已经耗尽了块茎所有的能量和养分。”但是,这袋遗忘了的土豆到春天发出钻破麻袋“如同变了形的森森白骨”的藤蔓,其实也是新疆人的共同经验。正是这种搀杂了日常细节的纬线,与宏大叙事的经线的繁复交错,使得这部文学辞书逐渐显现出诗人向往的地毯般“华丽、缜密的风格”,和“一种迷人的纠缠”。

  我想,这本《新疆词典》需要诗人穷毕生去续写,就如庞德未完成的《诗章》、惠特曼在美国荒原上一直续写不已的《草叶集》,不只是111个词条,而是1001个词条,需要一千零一夜来讲述那个天方夜谭。因为,诗人面对的是另一个文明,深深的海,苍茫的城垣——尽管如同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一样漫漶残缺,却是永远无法彻底弄懂的。在这个深奥而斑驳的文明面前,你只有谦下地聆听这异域的教诲,尝试去接近一部心灵史……

  (《新疆词典》增订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晚潮 b0008 在文明的边界上 2015-02-15 钱江晚报2015-02-1500009 2 2015年02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