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x0005版:萧山生活

萧山农宅:半个多世纪的大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萧山农民经历了5代住房的变迁。自建房环境改善的背后,是萧山人对于土地的眷恋,更是萧山农村经济发展一个缩影。

  进入21世纪,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农村住房建设“二统一”(即统一规划用地,统一建房式样)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60年代:茅草屋

遇风易倒,遇雨易潮,遇火易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萧山东片沙地,人们住的是解放前的老草房,尽管如此,翻新草房也是一件大事。

  按照当时流行的建筑方法,草房的门面是用竹筋编织起来的,然后涂上泥巴;屋顶是用茅草编铺的。要知道,在当时,这茅草还算是比较金贵的了。若是茅草不够了,就用晒干的稻草杆子。稻草不经烂,用上一年就烂得差不多,得再修了。

  遇到雷雨交加的日子,草房里的人往往胆战心惊,担心连夜的阴雨冲跨了屋顶。雨过后,生活用品全浸泡在水中,潮湿发霉。一到冬天,凛冽的西北风从草缝中直穿而入,甚至掀掉屋顶,露宿在无尽的绵绵长夜之中,人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在干燥天气的时候,做饭也成了特危险的事,一不留神,一点火星就能家毁人亡。

  我爷爷家第一次分家时,我爸爸分到的就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茅草屋。奶奶告诉我,“那时候你爸爸穷啊,米缸放在草所地上,到了春天,里面的米都会出芽。你爸爸退伍回来,衬衫领子的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他爱干净,就在草所的四面墙上贴上白花花的白报纸,被子叠得和豆腐干一样笔挺。”

70年代:砖瓦平房

光线不好,常常漏雨

  在70年代的农村到处可见灰白色的平房。土砖砌成的墙,黑瓦盖的屋顶,并使用木材作为柱子和顶架,增加了牢固度。地上铺了砖块或大石板用于防潮。

  与茅草屋相比,砖瓦房夏可避暑,冬可御寒。但时间一长,土墙会脱落,屋顶也不密封,黄梅时节家家雨。屋内抵不了潮气,生活在里面的老人常会犯风湿病。

  “当时我在杭州建筑工地打工,每个月工资30块钱,我们外出打工的人每个月要在生产队买工分换粮食,大概一个月买工分就要花去28元,最后留在自己口袋也只有几块钱。而当时在我们大队造个平房大概要1000块钱,靠省吃俭用根本不够。”家住瓜沥的沈国庆在自己家的老地基上已经造了3次房子,“我第一次造平房在村里也是属于先进的,钱有一半是问大队借的,第二年大队再从我每个月的工分和口粮里扣。”

  老沈说,那时候造房子可没有正规建筑队,除了靠左邻右舍的“能工巧匠”帮忙,还得自己动手。家里桌子、凳子这些常用的家具,都是老沈自己给做的。

  “70年代的时候物资还不是很充足,能省的地方就一定要省。”老沈说,村里人都有在房前屋后种树的习惯,因为盖房子用得着。比如,照片里这瓦房屋顶上的木条都是老沈自己种出来的。

  那个年代,每家的人口很多,随着儿孙们的长大,在这有限的地基上,平房越来越满足不了需求。家中的兄弟们要结婚了,孩子要出生了,需要更多的空间,大家便要向空中发展。

80年代:两层“涂灰楼”

扩大的宅地基 加入了走廊设计

  到了80年代,萧山农村已经出现了第一批“万元户”,宅基地政策上也开放了农民审批“2间1户”,于是这批“先富起来的人”盖起了第一批楼房。

  1988年以前造的房子都不太注重外观,基本上都是直接砌个水泥墙,萧山人叫做“涂灰楼”,屋顶则会保留传统式样———在屋顶与相邻两坡之间的转角部分,屋檐向上翘起,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在当时来说,这样‘一厅两户’的房子已是非常难得了,”32岁的陈丹记忆中的那幢“涂灰楼”墙壁“包裹”着到半腰的绿漆,地板是白瓷砖,每个角落都留下了爸妈从前忙到后的身影,承载着80后的她美好的童年时光。

  “当时农村,虽然很多人家都造了2层楼房,但是大多数人家家里都只有日光灯、吊扇、黑白电视这些最基本的家电,厨房做饭还是用自己造的大灶。我家属于特例,我刚出生时候家里就装了电话,那是村里第一台私人电话,光拉个电线杆就花了一万多块钱。哪像现在,人手一个IPHONE。一万块可以买俩个了。”

  虽然80年代的楼房设施简陋,但它解决了平房潮湿发霉的问题,“那时候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有一年我们这里刮了很大的台风,我和堂弟两个人躲在2楼走廊上看村口大叔上的树枝在狂风暴雨中吱呀呀地断裂,那时候小不懂事,觉得遇上台风天这样壮观的场景实在太炫酷了。”陈丹不知道的是,2楼有走廊这件事本身在当时已经是非常炫酷了。

90年代:三层楼小洋房房

中西合璧,功能齐全

  65岁的孙师傅在萧山干了30多年的木匠活,盖了30多年房子,他回忆道:“1990年代,是农村翻盖新房最火热的时候,基本上村里有三分之一的人家都在家里插上了五星红旗盖房子。”

  据孙师傅介绍,1994年左右普通人家花8万元可以造一个不错的三层楼,那时候流行在外墙上贴马赛克做装饰,稍微富足一些的人家花了13万元则可以造一个贴琉璃瓦,有玻璃外墙的楼房了。

  那时候的楼房在外观上开始讲究起来,除了在外墙上贴马赛克以及各式各样的彩色条砖,村民们还开始建造欧式风格的住宅,这种住宅给人的直观感受是欧式符号堆积,但手法不成熟,风格也不纯粹,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拿来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构件拼贴成最后的成品,形成有琉璃小坡檐与宝瓶栏杆、中式“宝顶”等各式交杂建筑风格。而过去传统建筑中隐蔽的避雷针,也被夸张地造成各种铁塔、宝葫芦的形状。

  孙师傅说,“大家都是穷苦农民出身,能够造这样一座小楼房,很多人从前想都不敢想。90代,大家手上都有闲钱了,都想把房子造得风光一些,这对农村人来说,这是件光宗耀祖、扬眉吐气的事儿。”此外,市场上部份建筑构件已初具产业化,像大量可见的宝瓶栏杆、丰富线脚的门窗标准化建筑构件在市场上很容易买到。

  除了看上去光彩夺目的外墙,各种家电也开始正式走进农民家里:电话机、彩色电视机、煤气灶、空调……连“奢侈”的抽水马桶、热水器、淋浴房等现代化的卫生设施也开始慢慢普及。

21世纪:带花园的乡间别墅

智能化家居开始走进农民家庭

  现如今,很多人都有三套房,不少农村人在城里买了房子,可是还是禁不住老家的“诱惑”和心地的那份乡愁,等到时机成熟,他们就开始回到村里的“宅基地”上修建自己梦想中的花园洋房。

  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后,萧山区政府引导新农村建设,农民住房经过统一规划,一幢幢的漂亮美观的美墅拔地而起,路成行、田成块,自来水、电讯宽带、闭路电视直通到每户农家。

  走在乡间,我最大的感受是农村的马路越来越宽了,家家户户的围墙、大门越来越精致、气派了。院子里也不是光秃秃的道地,而是在院子里规划出了花园绿化,有些人家还建了景观池和亭子,别有情调。

  中国古人很讲究园林艺术,发家致富后的萧山农民也开始“风雅”起来:一盏石灯,几棵翠竹,数块枯石,生动的水景,精心修剪的园艺造型,赋予花园以勃勃生机。

  比起华丽的外观,现如今的村民们更讲究房子的居住环境和使用功能,室内装修来了一个大跃进:大理石地面,旋转美观的楼梯、多彩的石板、光滑的瓷砖、地板,雪白的乳胶漆…… 室内的各项设施更是一应齐全,空调是中央空调,冰箱是嵌入式的冷藏,红外线感应的一体式车库,WIFI全覆盖……不少人家还请设计师设计了专门的健身房、棋牌室;卫生间更是一尘不染,每天都可洗个热水澡;厨房的革命最彻底,烧柴土灶不见了,电饭锅、煤气灶、电磁炉一应俱全,有了吸油烟机,再也不会受烟熏火燎了。


钱江晚报 萧山生活 x0005 萧山农宅:半个多世纪的大变迁 2015-03-20 3819350 2 2015年03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