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4版:全民阅读·一种关注

《21世纪资本论》为什么会成为2014到2015最火的经济书
专访译者之一汤铎铎——

它用巴尔扎克的小说
解读经济问题

  去年,有一本书在亚马逊社科类书籍排行榜上,连续几个月夺冠。据说,曼哈顿进步青年的流行作派之一,就是随手带着它到处晃荡。

  在刚刚揭晓的博库·全民阅读周刊春风图书榜提名的名单中,它入围“金翻译家奖”提名。

  来看一看书名:《21世纪资本论》,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6位译者参与翻译,是一本高冷的经济学专著。

  汤铎铎,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一位理工男,生于1977年。去年在斯坦福大学做访学时,汤铎铎遇到皮凯蒂的合作者在讲他们的一篇文章,那时,他正在做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究,觉得跟自己的课题很合拍。回国后,他才发现这本书在圈子里已经很火了,读完英文版,便有同事问他要不要翻译。“我一般不接翻译的活儿,但因为是这本书,我就特别想翻。”

不关心GDP,关注资本和贫富差距

  汤铎铎翻译了这本书的最后三章和结论部分,是什么原因,让他破例做了一回“字幕组”?

  皮凯蒂在书里提出的观点,或者说颠覆,让他兴奋了。

  金融危机之前,整个宏观经济学有一套范式,比如大家只关注利率,危机过后,大家发现以前的方法不管用了。英国女王也在抱怨:你们这么多经济学家为什么没有预测到危机,没有想好怎么去应对?

  整个宏观经济学界都在反思,包括中国,比如汤铎铎正在研究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他说,以前大家很专注GDP,关心在某一段时间,你生产的商品和劳务。专业术语说起来,这是流量的视角。“好比你往一个水池注水,你关注的是一段时间注进去多少水,这是以前的趋向。”

  但是金融危机出现后,大家觉得存量的视角更重要。跟GDP对应的,就是老百姓的财富。GDP是每年生产出来的,但是大家没关注你这个国家一共有多少财富,包括商品、劳务、资源、负债等等,而皮凯蒂关心的就是这件事——资本。

  因为皮凯蒂的书,“capital(资本)”一词成为最热门的搜索词。而这本书另一大颠覆,就是他重新把收入分配的问题提了上来——通俗点说,就是贫富差距,放到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位置。

  其实,在金融危机之前,整个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圈子,尤其在西方,是不怎么关注收入分配问题的。汤铎铎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条很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简单来说,就是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问题刚开始会恶化,但到最后会改善。“这个理论的言外之意就是,你不用特别关注分配问题,只要把增长搞好就行。”

  但事实并非如此。皮凯蒂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一个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等式:R>G。R是资本回报率,G是经济增长率,当R大于G,就会出现不平等。“资本收入越来越多,有些人越来越富,靠劳动收入的人,越来越穷,最后导致整个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用巴尔扎克的小说,解读300年的数据

  皮凯蒂关心的是一些看似琐碎的问题:比如今年GDP生产了一百,分配时,你劳动分配多少,资本分配多少,还有存量的分配。这个国家一共有1000块的财富,在政府和居民中是怎么分配的,在居民中最富的百分之一的人,拿的是百分之多少。

  要不厌其烦地解释这些问题,光靠理论不行。汤铎铎说,这本书除了研究视角和观点独特之外,最过硬的、让人没法挑刺的,就是他找到了一系列的历史数据,是有关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皮凯蒂自己也很得意,认为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书里密密麻麻的数据,囊括西方20多个国家,跨越300年,“这些数据是从几百年的税收档案里找来的,非常有价值,此前没有人去碰过。”

  看到这里,文科生要头大了,围着一堆数据转是最恐怖的事情,这书还怎么看下去呢?

  这又是皮凯蒂高明的地方。

  汤铎铎说,经济类书晦涩难懂的比较多,看英文版会更很吃力,但这本书却很流畅,他翻译起来也很顺,“比大多数书都要好读。”

  为什么呢?

  这个44岁的大叔,爱讲故事,时常会用巴尔扎克、简·奥斯丁的文学作品,解释一些难懂的经济概念。比如,他在书里讲到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高老头和拉斯蒂涅有一场对话。高老头对自己的未来,有点迷茫,他想到两条路,娶一个富家千金,每年的收入会是多少,会是什么生活;要么,踏踏实实做一个律师,做到最优秀,每月收入又是多少。但拉斯蒂涅给他泼了盆冷水:你踏踏实实去干活,还不如找个有后台的白富美更赚。

  “在那个时代,继承的财富,比劳动所得的财富平均回报要大得多。那是一种逐利的行为,是势力阶层的时代。他要解释一个历史的数据,就会告诉你在巴尔扎克的时代,什么情况。到了简·奥斯丁时代,又是什么情况。”汤铎铎说。

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现实意义

  数据也有了,事实也摆出了,那会不会是纸上谈兵?

  先不说西方国家,单看中国,汤铎铎认为,我们国家目前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分配。不但是收入的分配,还有财富的分配。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不管是总量的财富,还是每年生产的GDP,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大家的生活都改善了,但在改善的同时,有些人改善得非常多,有些人却没那么多。改革开放之前,大家差距不大,但现在差距越来越大,你就要思考这种收入的差距,会造成怎么的社会问题,如何看待。皮凯蒂首先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让我们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发展过来的。”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你的财富没有积累到一定量,很多好处你享受不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买房。2000年前后,如果你有一定的积累,买上一两套房,现在就会立刻翻好几翻。“我们的财富差距迅速拉大,就在这十几年,你没房子,就这么点钱;你有一套房,资产就可能翻十倍。单纯靠劳动,却享受不到。资本性的收入,不是很多人都能享受到的,有时会大到让你目瞪口呆。”

  但是,皮凯蒂的想法,并非人人点赞。他批评的是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因此书一出,就被美国几个著名的“主流”认为是“温和的马克思主义者”,汤铎铎对这些批评不屑一顾,“别忘了,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从意识形态上批评,只能是泛泛而谈,因为他们被刺痛了神经。”

  当然,现在学术界的“火力”主要集中在皮凯蒂提出的理论上,比如个人储蓄行为的设定,和主流的实际结果不符合。“技术层面的质疑,对他杀伤力比较大。”汤铎铎说,最近西方经济学界还专门为这本书开了研讨会。

  “这本书未来怎么定位,其实这一轮的讨论很关键,这股热潮如果能成为让主流接受的成果,那它的地位会非常高,可以和凯恩斯的《通论》看齐。如果面对这些批评,他的回答不是那么有力的话,可能这本书就真是一本畅销书了。”

  不过,汤铎铎倒不担心。“从最近他的回应上看,我还是比较乐观的,(这本书)在未来一定是有位置的。”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一种关注 b0004 它用巴尔扎克的小说
解读经济问题
2015-03-22 3822631 2 2015年03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