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2版:全民阅读·重点报道

一群年轻爱茶人,一天转四座山

爱茶,就为它写“龙井成长日记”

  春分前一日,陈列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好多茶友问我西湖龙井咋还没动静?给大家看看今天静悄悄的茶园……这几天杭州风雨阴霾,最好喝的茶叶还得过几个时日。若茶青身子骨能晒上几个太阳,香会更好。爱它,就等等它!”

  作为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副会长,陈列带着她的团队驻扎在下满觉陇9号的农家山庄里。他们从大寒开始记录的“2015龙井茶成长日记”,在微信朋友圈的爱茶人士里转得特别热乎。

  又到了新茶摘采的季节,许多人已经迫不及待地等着第一批龙井上市。然而,龙井成长日记却一再告诫大家稍安勿躁,“要喝最好的西湖龙井,还得再等等。”

  翁龙满杨

  每座山上都有要观察的茶树

  陈列的茶友会是满觉陇的一处农庄,装修得很有情调,进了门就见全是木榻木桌木橱。

  有一面墙全是装茶的抽屉,看起来就像中药铺子。另一面墙则错落有致地摆了五颜六色的茶具、茶罐。

  茶友会每周都会接待四方来的茶友们,交换品尝各色好茶。现在是龙井采摘季节,茶友会和茶农一起上山去劳作,体验一下采茶姑娘的生活。

  去年,有一位上海的茶友千里迢迢赶来,在山上折腾了2小时才采到2两茶青,最后做出20克茶干,顿时感慨喝个茶不易。

  “爱茶的人很多,可是懂茶的人真的很少。”陈列说,“我惊讶地发现,竟然没有人做过茶叶成长日记,连自己家门口的龙井茶都没有人详细记录过。”

  于是这群茶友会的小圈子,就决定自己动手。这个旷日持久的大工程开始于2年前。

  “我们在茶博馆的支持下,在‘翁龙满杨’四座最著名的龙井茶园里,用红绳子绑上要观察的茶树。”

  从每年的大寒开始,他们根据节气来记录茶芽的成长发育,并随时让茶农分享经验。

  龙井茶并不是陈列的茶友会唯一记录的品种。全国六大茶种都在做着同样的记录,她手下的摄影师几乎每天都跑在全国各地的茶山上。武夷山上的茶园,爬一趟要3个多小时。

  龙井成长日记在微信上一亮相,就引来了大量围观。这一下,不懂茶的人们终于对龙井的生长和茶农们的艰辛有了认识。茶叶专家也终于有机会现身说法。

  3月28日,国家一级评茶师沈红,将要在这里给大家“扫盲”,一个下午教会大家辨识真假西湖龙井。

  真假西湖龙井如何区别,与附近产区采用龙井制法的仿造西湖龙井有什么异同,一级保护区与二级保护区所产的西湖龙井有什么品质差异,手工龙井和机制龙井又有什么差异……10多种茶样摆在一起,不同西湖龙井的品质将来个大曝光。

  温度、湿度、芽长

  每个数据都得准确

  3月20日,上午又下了一阵雨。雨势刚歇,摄影师丢丢和编辑小姚就背上器材,登上了满觉陇村的白鹤峰。

  又是一个忙碌的日子,满觉陇之后,还要去翁家山、龙井山、杨梅岭。一天记录“翁龙满杨”四座龙井茶园的茶芽样本,是他们的“龙井茶成长日记”的必修课。

  满觉陇白鹤峰是四座山头里最矮的一个,即便如此,泥泞的山路和陡峭的石阶也要让大小伙子爬上10多分钟。踏着春雨上山,没多久就把裤腿踩湿了。

  登上山顶,摄影师和小编欣喜地发现,坡上的芽儿焕然一新。几天不见,茶芽已经长大,还有一些枝桠上空空如也——已经有茶农来采过了!

  不过,整个茶园依然是静悄悄的,只有远处两个戴帽子的茶农在摘茶叶。大规模的摘采还没有开始。

  小姚拿出游标卡尺和湿度计,在茶芽上量起来,有的芽儿已经超过了30毫米,她记下了当天的数据。

  下山路上,偶遇几个采茶归来的茶农,见了我们一行人便笑说,“这两天龙井43号已经有不少可以采了,不过群体种还要等月底呢。”

  “群体种”是龙井茶最早的“当家”品种,千百年来在西湖群山一定区域里养育而成;而“龙井43号”是从群体品种茶园中用系统选育法,单株选育出来的品种,就是现在杭州西湖龙井茶园的主要品种之一。

  今年的茶芽,已经比去年晚熟了几日。陈列清楚地记得,去年3月17日,他们整个团队在下满觉陇9号的茶友会办公室里坐了一个通宵,等着隔壁的茶农杨忠伟师傅炒出第一锅龙井新茶。

  翻开去年的龙井茶生长日记,春分那日,“茶山变得生动了……四座茶山,最热闹的非翁家山莫属,放眼望去,茶田地垄间,上百个采茶工在忙着采摘鲜叶。”

  今年的春分,43号龙井也开始采摘。“不过茶农师傅跟我们讲,今年的新茶可能要比去年晚上5天。要喝最好的龙井,还得耐心等等。”陈列说。

  下了山

  去听听炒茶师傅的独门妙招

  下午,茶友会一行人又去拜访了满觉陇的茶农杨师傅。今年刚采来的青叶正摊放在门外,刚靠近就闻到了茶叶的香气,这叫“摊青”。

  “摊青要看天气。如果湿度高,可能要一整天;天晴了,两三小时就差不多。”杨师傅说。

  杨师傅特地取了一锅青叶示范。下锅的时候,得有“滋滋”声,这样锅温才够高,才能炒出香气扑鼻的好茶。

  “茶叶的香气也和天气有关,雨天摘的茶芽,香气只有晴天的20%。”

  等到茶叶逐渐变干,落到锅里的声音也逐渐变得清脆,样子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龙井十分接近了。

  这手工炒茶,几个小时只能炒出小小一两,4斤多青叶只能出一斤干茶,效率完全无法和机器炒的相比。就算是外形上,也是机炒的“卖相好”。

  但杨师傅说,“手工炒出来的茶内质取胜。”

  炒制龙井茶有一套独特的“十大”手法:“抓、抖、搭、拓、捺、堆、扣、甩、磨、压。”这十个环节环环相扣,炒茶的手法和最后的龙井品质息息相关。可惜,如今这门非遗手艺,继承人是越来越少了。

  “所以这手工炒茶可以卖到3000多块一斤,物以稀为贵嘛。”陈列说,“市面上90%以上的龙井是机制的。”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重点报道 b0002 爱茶,就为它写“龙井成长日记” 2015-03-22 3822634 2 2015年03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