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k0004版:建德生活

老县长吴北海:不恋杭州,我在家乡工作到退休

  吴北海/口述 沈菲/整理

  我这一生,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到后来当村长、当镇长、甚至当县长,到最后从市政协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一直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淡泊名利。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我在建德工作的这几十年。

第一次民主选举,15岁的我当上副村长

  我的父亲是安徽歙县人,一个人南下到寿昌县当学徒,认识了我母亲。我母亲是大同溪口人,于是两个人在溪口喜结连理,成立新家庭。结婚之后,我的父母生下我两个姐姐、我,之后又生了我的两个弟弟,一共五个小孩。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学是在原来的三和中心小学读的,就是现在的溪口小学。小学毕业去寿昌初中就读,可没过多久学校就被合并掉,再加上家里穷,我就失学了。等于我就念了一年初中。不过在当时来说,尤其是靠近大同那个方向,都没有什么人来学校读书,我记得跟我一起读初中的从大同过来的同年级同学只有两三个。农村里读书的真的很少。

  1949年7月,那时我已经工作了,在大同区委做行政委员,后来我参加溪口村村长的竞选村长。那是第一次民主的选举,之前从来没有搞过民主选举,是一次民主的见证。我只有15岁,是所有候选人里面最小的。有些人说我年纪太轻。记得有个叫田志华的南下干部,那个时候刚好在大同区委管团委工作,他挺赏识我,他说:“年纪小怎么了,年纪小就不能当干部了?年纪小可以慢慢培养的嘛。”不知道是因为他的信任还是什么,年仅15岁的我,就这么当上了溪口村的副村长,当时是1949年。

  同年12月2日,我记得很清楚,由原大同区委的南下干部、分管共青团工作的田志花介绍,我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我又到寿昌县农民积极分子训练班学习。和七八个同学学成归来之后到三和工作组工作。工作组和武装工作队各据一方,要去剿匪。我还记得当时可能是年纪小,人事未尽知,面对匪徒一点都不害怕。

  我们和武装工作队出去剿匪,我是背一把中正式步枪,“哐哐哐”走在队伍最前面。我们去溪口彭山村一个叫樟垅源的自然村剿匪。据线报有个叫欧阳某某的土匪正藏在家中,我们和武装工作队赶到他家里,四处搜查都没发现,就连柴火堆里,武装工作队的同仁都用三八式步枪的刺刀刺过,没有发现。我们悻悻而归。后来听那个村的村民反映,当时欧阳某某正躲在柴火堆中,武装队同仁的刺刀刺进去拔得太快,所以刺刀上没有沾上血,其实是有刺中欧阳某某的,我们离开之后,欧阳某某被村民发现去找大夫医治伤口。

阴差阳错,分配到寿昌县政府秘书处

  1950年4月,我调入大同区公所工作,担任区文书和区团委的青年干事。当年秋天,我又参加了土改工作,先后在大同高桥、上马翁家等地进行土改工作。土改就是分田地,把地主的房产、田产拿出来进行分配。我们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遇到思想比较解放的地主和比较顽固的地主,前者思想觉悟比较高,主动上报财产,拿出来分配,当时有个洪姓的财主,积极配合我们土改工作。他还有个儿子懂中医,非常支持我们土改,后来成为了建德小有名气的中医。可以说,当时我们的土改工作是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算是顺利完成。

  1951年,国家下政策,说是要从解放早的地区抽调干部支援解放较晚的地区,我要被调去福建。回家和母亲说这件事,我只有17岁,母亲自然很是舍不得,哭了很长时间。我也没想太多,就觉得要服从组织安排,组织要我去哪我就去哪。于是背着行囊我和大部队就出发了。

  到了金华地委(当时寿昌县和建德县还未合并,寿昌归属金华地委管理),原宁夏自治区委书记,时任金华组织部部长李学智看到我说:“你这么小个儿还要去福建啊?不要去了,留下来到公安当文书吧。”就这样,天生小个头的我,被留了下来。但由于我是准备去福建的,那么远的地方,我准备了很多行李,好了,现在不用去了,我就说那我把部分行李送回建德吧。谁知道,李部长又来了一句:“那干脆回寿昌吧!”

  于是,我不但福建不用去,也不用留在金华,直接被分配到寿昌县政府秘书处从事文印工作。每天抄写文书、修复文印、刻刻钢板。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的打印技术,都需要我们在钢板上把文字刻出来,然后刷上油墨,这样文字就被印在纸张上。当时的文件都是通过钢板印发的。

先后担任寿昌县文教科副科长、寿昌镇长

  我在秘书处做了一年多,1952年夏天的时候,受任命带领寿昌中学的老师一起到华东革命大学浙江分校,学校设在杭州灵隐寺附近的上天竺,我带他们到那儿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来不久被任命为寿昌县文教科副科长。我初中毕业,又只有18岁,整个文教科学历比我高的人有,年纪、资历比我深的也有,刚开始去大家好像都不太服我。我只有在这个岗位上做出成绩来才能服众。

  我在文教科当副科长不久,次年的3月,接到通知要到省里去参加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的主旨就是抓好教育,搞好学校建设。回来之后,我们决定通过一系列的测试考核在职的老师。结果我自己的亲姐夫,没有通过考核。说心里话我当时是很为难的,一方面他是我的亲姐夫,另一方面我自己是文教科负责人,要是留下我姐夫,开了这个先河,徇私舞弊不说,日后的工作肯定是难以开展的。后来我还是选择把我姐夫开除。从那以后,他就回老家种田,再没有从事教育事业。这件事我一直瞒在心里,总觉得很惭愧。但为了工作,我不得不那样做。

  1953年年底,我被任命为寿昌镇长,主持城镇和农村工作。城镇工作主要是发展工商业,当时提出“一化三改造”,我们有一个商会,要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资本改造。农村工作主要是发展互助组。由互助组组成合作社,合作社又有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

寿昌建德合并,困难年代搞生产建设

  当了两年镇长,我被调到农村合作部担任秘书。我带领工作组到龙桥乡(在李家镇)搞合作社,动员大家参加,当时参加合作的人占农户的90%,规模是相当大的。可是,中央突然下发文件,要求“坚决收缩”,要求撤销、合并掉一些标准不高的合作社,全力发展提高一些好的合作社。上面还派人下来监督工作。那会儿我在沙墩口,沙墩口三个合作社被撤掉两个,留下一个。合作社刚撤掉,后来政策变了,要大搞合作社。如此一来,各地又纷纷成立合作社。我就到洞山乡(现在劳村附近)发展高山合作社,根据山上情况发展农业、森林、水果等。

  1958年,寿昌县与建德县合并。1961年,我从农村工作部调至建德县府办公室,跟着当时的县长张书声上山下乡,做农村工作汇报。在建德,张县长是一位口碑很好的领导,我在他的手下,跟着他去三都马宅、上马小溪源等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蹲点,在那里吃那里住,和农民伯伯一起下地劳动,种田插秧,吃了很多苦。张县长劳动和我们一样劳动,吃也和我们一样吃。当时生活条件差,只能和玉米粥,还是很稀的那种。我们吃过萝卜菜饭,三成米饭,七成萝卜菜,每天吃的主要是蔬菜,又要干活,肉根本吃不上。

  之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1977年文革结束恢复工作,我由三都区调回机关工作,调至新设立的县农村办公室(县农委)工作。1981年的时候,到县政府担任常务副县长,第二年,担任县委副书记、县长。1983年又调到临安当县长。在临安工作三年,有机会调去杭州,我当时和组织上说我对当官没有太大要求,到哪里都是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做事情,对我来说都一样。

  于是,1985年秋,我如愿回到自己的家乡——建德,在市政协主席的岗位上一直工作到退休。


钱江晚报 建德生活 k0004 老县长吴北海:不恋杭州,我在家乡工作到退休 2015-03-27 3826802 2 2015年03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