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3版:民生影像

一方面是新生代民工要求高,一方面是企业技工难找到
两者“胃口”不对,致使新春义乌凸显——

招工双方:难以弥合的期望落差

  新春过后,记者近日来到向有用工“晴雨表”之称的义乌市,捕捉今年招工求职的新走向。

  偌大的该市人力资源交易市场大厅,每天吸引了600多家企业进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万余民工,从场内一直挤到场外的大马路。记者观察到,经过讨价还价后,双方还是有不少对不上“眼”。

  诉求——

  新生代民工:择业要求更高

  在求职者中,18岁至25岁占到60%以上,他们就是所谓的新生代民工。与上一辈民工相比,新生代民工具有“三高”特点: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要求高,但他们择业也相对更挑剔。

  来自四川的26岁章建富,怀揣一张高中毕业文凭,这在老家村里,抵得上个“状元”。小章对记者说,父亲当年也来过义乌,今天他想找一份高薪工作,月薪5000元以下,他不会考虑。除了工资高,小章希望宿舍可上网、有空调、供应热水。

  本已在义乌一家私企打工的陈有利,虽为85后,却已是打工多年的“老江湖”,眼下他想“跳槽”寻找工资更高、更有发展的企业。他说,人往高处走,同样打工,谁不想条件更好?小陈老练地接着说:“举着牌子的这些企业,表面看工资待遇还可以,但你这个月拿到5000元,下个月说不定就跌到三四千;还有些老板招工牌上写3500到7500元,可都是按最低的工资发;也有些企业虽能兑现招工牌上工资,但会让你一天干十几个小时,这样哪能吃得消。”

  面对理想岗位难觅,这些年轻人也不心急,交易市场举着招工牌的企业多着呢。也难怪,现在中西部经济也在发展,找工作也容易,你义乌开出工资不高,待遇不好,我何必背井离乡大老远跑到这里来打工?

  企盼——

  用工企业:民工最好技术熟练

  在欧雅服饰公司设置的招聘点前,老彭一脸愁容,他说,企业已开工,但大部分老员工却没回厂,此次要招拷边、裁剪、平车等共117人,尽管多地设点招人,但效果均不佳,主要是应聘熟练技术工太少,一整天仅招到了2名员工。

  与老彭有同样感受的义乌大陈镇宋梓茜经理,为了招到熟练包装工,她丢开姑娘矜持,爬上石凳举着招工牌吆喝。她说:“我就不信了,每月5500元连个包装技工还招不到。”

  在这些讲求实际的企业眼里,有文化并不代表有本事,新生代民工的一纸高中文凭,不如电工、电焊工的一张上岗证。没有三分三,不能上梁山,他们要的是真刀真枪的真本事。甚至也有一些老板抱怨80、90后民工眼高手低,论到干活,远不如上一辈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民工。义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永年将此现象归咎为双方要求的不“匹配”,熟练技术工难找,没本事的民工又不要,大家只得僵着。

  数字——

  义乌统计局:用工中途“闪辞”多

  义乌市统计局于2014年底对全市210家涵盖制造、建筑、餐饮等企业,进行《用工情况调查及分析》,数字显示,这些企业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2009-2013年工资年均增幅14.7%,2014年新招员工月均基本工资2514元,同比增长15.5%。尽管这样,还是有77.12%的企业表示招工难,并有不少用工中途“闪辞”,平均每家企业中途流失员工达到近50人。

  观点——

  国家人社部:新老民工视点不同

  杨志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如果说老一代农民工是背着被子袋进城的,那么新生代农民工是拉着拉杆箱进城的。老一代农民工进城挣钱回乡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融入城市发展。老一代农民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新生农民工要求分享企业,分享城市的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 邵全海

  义乌市委报道组 龚献明 摄影报道


钱江晚报 民生影像 a0013 招工双方:难以弥合的期望落差 2015-03-30 3826718 2 2015年03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