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浙江新闻·城事

全家总动员,同签遗体捐献协议
瑞安老吴一家五口,你们棒棒哒

生意做得挺大的他说:人生就像矿泉水,水喝完了,瓶子留着干什么

  遗体捐献——在常人看来,是一件“生死大事”,而瑞安老吴一家五口人却看得很开:近日,他们“全家总动员”,一起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户家庭?他们又是如何做出抉择的?昨天,钱江晚报记者联系上了老吴一家,试图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生意做得不错的吴老板

为啥要拖上全家人一起捐遗体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瑞安的这一家五口。他们分别是父亲吴永安、母亲陈锦红,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女儿吴云,二儿子吴萍和小儿子吴雷。

  吴永安和妻子都是67岁,靠着多年打拼,老吴在当地经营一家规模不算小的工厂,生意做得不错。如今,老两口退休在家,生意上的事,全部交给三个子女打理。

  遗体捐献这件事,老吴一开始是瞒着家里人的。

  他说,以前做生意经常出国考察,发现有些国家在考驾照时,需要填一张表格,大致内容是:如遇车祸意外,驾驶人是否愿意捐献遗体或器官。

  “我觉得,这种在死后还能回报社会的做法值得提倡。”老吴说,回国后,他就开始四下打听有关捐献的事宜。

  2012年11月,老吴背着家人,来到瑞安红十字会。但是,工作人员告诉他,如果要签署遗体捐献协议,还需要直系亲属签字。

  老吴一想,索性叫他们一起来捐好了。

  几天后,他召开了家庭会议,跟家人说了自己的想法。女儿吴云还记得,当时,父亲说过这么一席话:“人生就像一瓶矿泉水,水喝完了,瓶子留着有什么用?捐给有需要的人不是更好?人百年之后,都是付之一炬,何不变废为宝,造福更多的人?”

  吴云说,父亲刚提出这个想法时,她和两个弟弟都“傻了眼”。“我们都才三四十岁,哪想过‘卷铺盖’时候的事呢!”

  但老吴丝毫没有动摇,继续劝说:“当有一天,你们的亲属躺在医院里需要器官移植,如果没人愿意帮忙,你是怎样的心情?要想让这个世界变好,我们要自己先做起来!”

  老吴念叨了两个多月,吴云和吴萍想通了,他们在父亲的遗体捐献协议上签了字。

做完这件不平常的事

小儿子说:希望大家用平常心看待

  事实上,早在2013年3月,吴永安签署协议后不久,吴云和吴萍便在父亲的陪伴下,也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

  两年过去,吴云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协议上签上名字时的心情,“跟平时做生意签合同完全不一样,那一刻,真的感觉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两天前,老吴的妻子陈锦红和刚刚出国回来的小儿子吴雷,也在红十字会完成了属于他们的“遗体捐献仪式”。

  陈锦红说,自己晚了两年签协议,不是不愿意,而是有顾虑。其实,早在36年前,这个想法已经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

  那一年,陈锦红的大儿子因车祸离世,那时,她就有意捐献孩子的遗体。

  “儿子死时,所有的器官都很健康,如果能再利用就好了……”陈锦红说,当时这样一个念头一闪而过,但那时社会上还没有捐献遗体的惯例,与传统丧葬观念更是不符。

  两年多前,当她看到丈夫和两个子女都相继签下这份沉甸甸的协议时,她还是没敢把内心的想法吐露出来。“一家人一下子全捐了,别人可能会接受不了,认为我们全家人都疯了,那我就先缓一缓。”陈锦红说。

  这次,陈锦红在小儿子吴雷鼓励下,终于打消了内心的顾虑,勇敢地做了决定。

  “很多人对我们一家人的做法不理解,但这种事情在西方很平常,希望大家也用平常心来对待。”昨天,吴雷跟钱江晚报记者这样说。


钱江晚报 浙江新闻·城事 a0007 全家总动员,同签遗体捐献协议
瑞安老吴一家五口,你们棒棒哒
2015-04-10 3842707 2 2015年04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