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q0008版:今日下沙·大学城

歧视比艾滋病毒本身更可怕,应理性看待

  张锦雄生于香港,21岁时被确诊为艾滋病患者。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他撑过了最艰难的头半年治疗期,并获取了与病魔斗争的信心。“在那个医学尚不发达的年代,艾滋病就是绝症,我从没想过会活到今天。”

  后来,他一直致力于关注、关怀艾滋病人的工作,是公益组织彩虹中国的创办人。2009年开始,张锦雄接受内地艾滋公益组织邀请,为各地病友及关心艾滋议题的热心人士做讲座,并常年接受学生社团邀约到校园做宣导。张锦雄的防艾宣传足迹,遍及广州、西安、武汉、南京、南昌等城市。

  “并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而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了希望。”张锦雄说,自己勇敢走出来,是让大众看到一个真正艾滋病患者的状态。

  1997年,张锦雄受香港大学社会学系邀请,第一次入校演讲。“那场演讲禁止录音,禁止摄像,提问题只能用小纸条,这样我就可以自行选择要回答的问题。”这种“优待”让张锦雄感受到大众对艾滋病人的“隔离感”,从此,他下决心致力于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

  “歧视比病毒本身更可怕,大家对于艾滋依然误解很多。理性来看,现在它只是一个长期慢性病而已,与乙型肝炎等疾病没有区别,请不要对这个群体有歧视。以目前的抗病毒治疗水平,可以保障感染者像非感染者一样活到终老。”张锦雄说。

  现在,张锦雄一直在做两件事,宣传艾滋病防疫知识和为艾滋病正名。前者可以降低艾滋蔓延速度,后者可以减少歧视,让更多的人敢于检测,敢于治疗,延长艾滋患者的寿命。

  在演讲最后,他向在场观众“求拥抱”,在“求拥抱”的一分钟里,张锦雄的双臂之间没有空过。


钱江晚报 今日下沙·大学城 q0008 歧视比艾滋病毒本身更可怕,应理性看待 2015-07-16 钱江晚报2015-07-1600015 2 2015年07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