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20版:科教·新闻

第三届“全球教育共同体”国际会议
昨天在杭州举行

中外老师同讲“飞行器”
来看看差别在哪里

  本报讯 如果你是老师,让你上一堂有关“飞行器”的课,你该怎么上?

  昨天,第三届“全球教育共同体”国际会议在杭州崇文实验学校举行,钱江晚报记者从中外教师那里看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来自美国巴特勒大学实验学校的教师团队,上的是一堂有趣的昆虫课,因为在这些老师眼中,昆虫是最完美的飞行器,人类关于飞行器的一切发明,就是从它们身上找到灵感的;

  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的三位老师,则上了一堂《发球机》的课,乒乓球通过发球机发射出去,像不像一个圆鼓鼓的飞行器呢?

  其实,飞行器的真正鼻祖来自中国,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的教师团队周向鹏、谭鹏飞等上了一堂《孔明灯》,不仅给学生讲述了孔明灯的历史,还教学生如何制作孔明灯。

  几堂课听下来,钱报记者忽然发现,科学课原来是可以这么上的,用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的话说:“这是学习的变革,专心听讲就是好学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堂科学课,里面既有科学教学的内容,还有语文的、数学的、美术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整合,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学,提高学习力。”

  俞国娣说,学生上课是不能被干扰的,为了尊重学生,让他们更专心地投入到课堂上来,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要听课,只能坐在别的教室里看直播。

  于是,钱报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学校一个个教室里,来听课的老师被分成了10多个小组,专心地通过直播看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的老师上课。他们一边看直播,一边做笔记,还不时形成讨论,而这种讨论很热烈,根本不用怕像以前听公开课那样影响上课的学生。

  美国老师上的《飞行的昆虫》,开头问了学生这样两个问题:“昆虫能帮我们做什么?我们能帮昆虫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让学生去了解单个昆虫的习性、特点和作用,更是站在了一个人文的高度,让学生去关注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用各种材料,为昆虫建一个家。当这个家建好后,要不要改进呢,老师让学生可以通过绘画等方式,给出自己的方案。

  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的科学老师周向鹏说,考察学生的素养,与教材无关,与他在这个年龄段中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关。

  在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已经在开发和应用这样的课程了,比如一年级有一个火车专题,让学生知道如何到火车站购票,火车票是什么样的,老师还会把学校餐厅模拟成火车站候车室,让学生在里面体验。

  俞国娣说:“以后,最重要的是学习力,要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会本领,这跟‘对孩子说了一大通关于游泳的技巧,而不让他自己去泳池里试一试’是一样的道理。新的课改在推进中,以后的教材可能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教学方案,老师根据这个方案组织材料和资源,而后展开教学。”

  本报通讯员 杨帆 本报记者 梁建伟 文/摄


钱江晚报 科教·新闻 a0020 中外老师同讲“飞行器”
来看看差别在哪里
2015-07-16 钱江晚报2015-07-1600015 2 2015年07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