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n0008版:宁波城事·人文地理

文章导航

小桥
故事

东钱湖边,一座永安桥,有近百年历史
石桥几建几毁,民国时“宁波帮”也出过力
桥边凉亭最近为台风所毁,将迎再次修葺

  本报记者 邹洪珊

  熟悉东钱湖的人都知道,从东钱湖韩岭走,途径城杨村,如果停下来小憩,一定会看到村口一座三孔水泥桥——永安桥。

  在很久以前,翻过这座桥,往西经城杨,再翻越亭溪岭,可达鄞州的横溪。

  在桥边,有一座凉亭,亭内有石碑两块,记载的是造桥出资人——包括了陈世昌、金廷荪、马祥生等民国时期“宁波帮”的商界名人。

  岁月流逝,亭子还在,却已塌方一角;亭中的石碑,也倒在了溪边。

  永安桥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能知道?

  永安桥的前世——

  两场台风吹塌了凉亭和石碑

  当地已经开始进行维修复原

  带着朱先生的故事,我们去了趟东钱湖管委会。

  工作人员说,塌方的永安桥及亭,属于市级文物保护点。在宁波文化遗产网上,是这样记录的:永安桥及亭,该桥、亭建造纪年确凿,建筑风格鲜明,结构牢固,保存基本完好,且由陈世昌、金廷荪、马祥生等著名“宁波帮”出资建造,是研究“宁波帮”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目前,村里的人已经开始对塌方的地方进行维修了。

  亭子和石碑为何受损?工作人员说,还是台风的缘故。“灿鸿”过境,亭子边上的道路部分坍塌, 村子用钢板、木头撑着,进行了维修。没想到“苏迪罗”一来,几场大风,彻底塌了。

  目前他们已经和镇里、村里联系过, 村里正在修亭子两岸的道,等道修好后,如果天气允许的话,就把两块石碑放回去,恢复原状。

  永安桥的今生——

  1930年,偏僻的城杨村边

  五名同乡,出钱造了座三孔桥

  朱先生,是我们已经认识很久的老朋友了。在宁波,说到古桥,他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年过六旬的他,近二十年来以一己之力,为宁波的600多座古桥建了一份档案,从古桥桥名、所属乡镇、建造年代、孔数、桥型、完好程度到是否有桥额、桥联,甚至建梁的主要建筑数据,都有详尽的记载。他对宁波古桥的研究,宁波文保部门也给予认可。

  也是因此,当上周末朱先生的朋友出游时看到永安桥边凉亭塌方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告诉了他。

  而这消息,也让朱先生大为惋惜:

  “亭子里的两块石碑上有故事,如果不早点修复,资料流失,就太可惜了!”

  朱先生说,凉亭边的永安桥,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年属大咸乡,现属鄞州区横溪镇的梅岭山区;其北有一溪叫亭溪,是注入象山港的大嵩江源头。永安桥位于城扬村外的亭溪上,旧时是梅岭的山民到东钱湖边韩岭市的必经之处。

  他曾经实地走访了两次。第一次去是2011年,当时见到的古桥面长15.52米,宽3.96米,面栏呈现弧形,状如曲虹,桥端四柱高高伸起,如彩灯柱,十分漂亮。墩台为水泥实墩,每跨浇置三根曲拱梁,桥额刻在中孔桥面下的曲梁外侧。

  桥北头有个四柱水泥亭,从建造风格来看,和桥浑然一体,都是典型的民国风格。仔细看凉亭,会发现它四根柱子质地都不一样,面柱是水泥浇铸,背柱却是石柱。根据他的分析,此亭应是土地祠改建,石柱是原来的老祠遗物。

  当时,朱先生拍下了亭子的照片:凉亭东南一角,竖立着一块石碑,高1.97米,宽0.87米,水泥碑基高0.30米。石碑碑面光滑,文字完整无缺。碑额写着“永垂不朽”,右侧是“碑文记略”四个大字,碑文有13行,一行30字。

  根据碑文内容,碑文由修桥发起人本县人任水阳所写,落款处的“中華民國十九年捌月”,交代了造桥的年代:民国十九年(1930年),距今已有85年了。

  碑文记载,当时建造此桥一共化费了4800多元,共有五人出资,有陈世昌、金廷荪、马祥生等,都是上海滩的商界名人。

  “这么多大人物,为什么要在这冷僻之地,捐造如此一座桥呢?”这是朱先生一直想不通的问题。

  这座桥初建于1924年

  却在几年间因洪水凶猛被毁

  2013年,朱先生再次去永安桥边时,又发现了一块石碑。

  在凉亭内的西面,这块碑嵌于背墙内,高1.90米,宽0.93米,碑头削角,碑座露地有0.20米。因为碑面曾经被抹过灰浆,基本看不出字来。

  朱先生拓碑后,才读出了一些内容,碑额写着“永安橋碑”,大字正书,碑文有四行,字距3.7厘米,行距4.2厘米,一行48字,共179字。

  碑文左侧是助资者姓名,有“錢雨嵐君募助洋陸百元、陸紀房三十元、楊興會三十五元、忻財貴三十元、白雲寺二十元”等。

  这其中独捐六百元的钱雨岚,也曾是上海滩一位大人物。

  钱雨岚,是梅岭金山村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从小到上海当学徒,1895年出任上海上宝银行的经理,使濒于倒闭的上宝银行起死回生,曾被清廷授与国学士蓝翎五品衔、候补同知,在上海商界极有名声。

  钱雨岚发迹以后,为报答家乡父老,做了很多义举,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六年,前后历时一十二年,开凿金山至青山、畈坑、白岩的山道,现金山村的钱氏宗祠内,立有《开通金山山道记》碑一通,记载山道的修建经过。而助资重建永安桥,则是他的又一义举。

  根据落款“中華民國十三年歲次甲子月臨端陽上澣之吉”。据此可以判断,这是比民国十九年再早一次的建桥碑。

  碑文上记载:永安桥原桥歪斜,附近妇女都要匍匐而过。民国十年(1921年)当地人曾经造过一座桥,并建亭与道路。

  “对于第一座桥,碑文中仅提‘高大之’,并没有提及桥型,而且只过了几年,就被洪水冲毁,随后又建了现今所见的水泥桥, 民国十三年立此碑于亭中。这既能说明亭溪洪水凶猛,也更显现永安桥的坚固。”

  朱先生说,第二次建造的这座永安桥,是他目前见过的保存最好的民国桥梁之一,更显出现建桥工料之考究。


钱江晚报 宁波城事·人文地理 n0008 小桥
故事
2015-08-12 3978364 2 2015年08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