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曾经的赤豆棒冰、小奶油吗
老底子的富阳,说说童年的那些棒冰们的小秘密
生活刊实习生 张京
“来——卖棒冰吃哉!绿豆棒冰!奶油大雪糕!”记忆中悠长的吆喝声在夏日乡村寂静的午后传得老远。卖棒冰的大多是些中年男子,他们骑着“凤凰”牌自行车,车的后架上绑了一个乳白色的大木箱,上面用醒目的红漆写着“棒冰”两个字。每天下午两三点,他们就开始叫卖了。
每到夏天,冰箱里藏着一些棒冰,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老一辈的富阳人来说,棒冰却是他们关于夏天的回忆。
困扰整个童年疑惑:
同样是赤豆棒冰,赤豆咋就差那么多呢
吃过赤豆棒冰的人都会有同一个感受——挑选赤豆棒冰就像玩抽奖,有些棒冰里全都是赤豆,有些棒冰一颗赤豆都没有。喜欢吃赤豆的,怕选到没有赤豆的赤豆棒冰,买赤豆棒冰时就缠着卖棒冰的人,一根根棒冰挑过来,剥开包装纸看看,哪支赤豆多,就选哪支。
有的赤豆棒冰怎么会没有赤豆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有过一段在棒冰厂工作经历的陈阿姨回答了笔者的这个问题,原来这和那时的制作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陈阿姨介绍,那时制作赤豆棒冰把赤豆和水混合放在一个制作棒冰的容器里后,是由人工搅拌均匀再进行统一冰冻,最后进行切割的。一个容器盛满赤豆和汤水冰冻之后可以制作5~6根赤豆棒冰。如果遇到大批量生产,由于赤豆和汤水是人工进行搅拌,每个容器里的赤豆沉淀的程度不同,冰冻后偶尔会出现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就出现了之前说的有的赤豆棒冰有很多赤豆,而有的赤豆棒冰赤豆很少,甚至有的赤豆棒冰没有赤豆的现象。
据悉,陈阿姨出生于六十年代,二十多岁的时候,夏天会去受降棒冰厂打工。每天工资八角钱,所以叫临时工,又叫“八角头儿”。陈阿姨说:“很多人来做临时工都是冲着棒冰来的,在工作之余,会偷偷给自己做一支赤豆棒冰。而那时的棒冰都是不放任何添加剂的,加上是纯手工制作,味道不言而喻。”
陈阿姨还特别提到一点,那时候批发棒冰,很多小贩怕批发不到,前一天晚上,就赶到门市部来排队等候了。有些老奶奶,为了能多批到几箱棒冰,会随身带点水果,直接到开票房里,找几个开票的小姑娘,套套近乎,送点水果。碰到好说话的,这个“后门”就开进了,要是个很严肃的老员工,就会给老人脸色看。
七十年代的童年:
鸡蛋、蝉蜕换棒冰
“棒冰是那时候的夏天的回忆,每天下午都扳着指头等推着自行车的小贩从村子里经过。”如今已年过六旬的张大伯回忆道,“那时候吃棒冰从来都舍不得大口咬,怕一下子就吃完了只是用舌头舔或者用嘴砸着吸。有些孩子舍不得吃,就会拿个碗盛着,静静地观察棒冰慢慢地变小直到溶化成冰水,才肯端起碗细细地一小口一小口地抿,让自己慢慢品味。
张大伯向笔者介绍,七十年代的时候质量好的棒冰五分钱一根,质量差的或者快溶化的五分钱可以买到两根,可以用现钱买,也可以拿东西换。当卖棒冰的小贩从村子里经过,张大伯就会拿着自家的鸡蛋匆匆跑出家门。父亲看见了,偶尔会说他几句,但看着他可怜兮兮的样子,大多数时候会放行。
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家里物资紧缺时,张大伯想用鸡蛋换棒冰的愿望都会被父亲制止。后来,张大伯发现用五个蝉蜕拿到镇子上的中药铺里可以换到两分钱,于是就经常起早,把前一天晚上的蝉蜕从树上捅下来,最多的一次用了一个星期捅了四百多个。换来的钱大部分给了家里用,剩余的钱都用来买棒冰了。就这样,不但每天有棒冰吃,也不用拿家里的鸡蛋换棒冰了。
“老一辈”棒冰遭遇危机
利润太少是原因
“老一辈”的棒冰带给许多人夏天的回忆,不过,也有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那些老一辈的棒冰在不知不觉当中消失了。
笔者走访了富阳多家大型超市,发现超市棒冰专柜都以各种口味的雪糕冷饮为主,当笔者询问超市工作人员是否有赤豆棒冰供应时,工作人员表示没有供应。工作人员还告诉笔者:早几年前超市就不供应赤豆棒冰了,偶尔会供应盐水棒冰,但因为销量不好的缘故,供应持续时间也非常短。
最后笔者在城东市场一家私人棒冰店找到了期待已久的赤豆棒冰,老板告诉笔者,赤豆棒冰现在销量并不好,都是一些老年人来购买,但老年人又不是夏季冷饮消费的主力军,所以供应得也并不多。而盐水棒冰进价就要8毛,也提不了价,卖1块又赚不了钱,索性就不进了,买个几支放冰柜了,主要自己爱吃。
老板感慨,随着时代不停发展,消费群体也在不停变更,那个年代的棒冰也在逐渐消失。现在大街小巷都可以买到各种口味的棒冰,只是,现在的小孩不是当年的我们,用整个夏天,追逐一个关于棒冰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