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浙江医护人员已然待命
浙一浙二等省级医院严阵以待 省血液中心随时准备驰援
本报记者 张苗 本报通讯员 鲁青 徐康 胡秋月
8月12日深夜,天津港一声巨响,惊醒熟睡中的人们。天津市滨海新区瑞海国际物流公司危险品仓库集装箱堆场发生剧烈爆炸,火光冲天。
从爆炸发生后到今天,所有中国人在关注着这起突发事件。千里之外的浙江,医护人员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支援。
天津爆炸事件发生后,浙江省卫计委主任杨敬第一时间与天津市卫计委联系,了解伤亡情况,“如有需要,浙江将全力提供医疗救援方面的支持。”由浙一、浙二、省人民医院、浙江医院等省级医院抽调重症监护、烧伤、中毒等专业医生组建的医疗队,已处于待命状态。
与此同时,浙江省血液中心也与天津市血液中心取得联系,做好了一旦需要、随时驰援天津急救用血的准备,“根据以往经验,重大伤亡事件往往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供应。”血液中心工作人员说,浙江省血液中心已做好整体部署,血液运输箱和冷链监控设备也已准备就绪。一旦天津有需要,根据国家和省卫生计生委的指令,立即响应,随时出发,另外,省血液中心武林院区的工作时间从下午4点半延长到了晚上8点。
以浙医二院为例,烧伤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外科护理团队等科室都准备好了,第一批派遣人员15人,每个都是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
面对爆炸事件
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
面对不同情况
一定要冷静
“这类事件的发生往往有明显的特点:突发、影响面广、受伤的情况属于复合伤。就目前的报道情况看,现场有烧伤、爆震伤、化学毒物的损伤等多种伤情。”浙医二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说。这一点就和杭州去年的“7.5公交事件”类似,当时浙医二院的19名重伤员中无一人死亡,在这样的突发事件下,医生们的抢救经验还是很丰富的。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早早避免或者减轻这些伤害。在类似事情发生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钱江晚报记者特地请教了浙医二院烧伤科副主任陈国贤,他也是随时待命准备支援的专家,参与了去年公交事件的伤员救助。
“这样的爆炸事件里,伤员可能因为火焰烧伤、化学烧伤这些不同的情况,处理起来也不一样。”陈国贤说。
如果是被火焰烧伤,第一件事同样是要脱离火源。“如果身上的衣服、头发着火了,这时候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跑,不要大声呼喊,也不要用手扑火。”陈国贤说,这些行为会导致火焰进入呼吸道,造成气道灼伤,并且造成手的严重烧伤。在7.5公交事件时,很多惊慌失措的乘客都出现了气道灼伤的情况。最好的方法是就地打滚,或者跳到水里。
在天津爆炸现场传来的照片里,可以看到有人只穿了一条裤衩,全身上下都有血迹。火焰烧伤一般来说伤害较深较重,特别是在大家穿衣服不多的夏天,在处理完身上的明火之后,将衣服脱去,要尽快用清洁的布覆盖伤处,马上到医院就诊。
被化学品烧伤的时候,同样需要大量自来水冲洗,“这时候别找可以中和的化学品了,还是用自来水,冲洗时间越长越好,至少半小时以上。”陈国贤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如果被酸性物质烧伤时,想要寻找碱性物质浪费了时间不说,中和反应还会产生大量热量,加重烧伤情况。
“在化学品爆炸现场,也要注意烟雾对呼吸道的烧伤。”这时候赶紧逃离现场,越快越好。如果是在室内,火焰和有毒气体均往上走,跑的时候尽量伏低身子,努力靠近空气流通的门窗处。逃离过程中,可以找条毛巾或衣布,浸湿后捂在嘴、鼻上。
事件24小时后
心理辅导很重要
微博和朋友圈里,到处都是祈福的蜡烛和安慰的话语,可对于那些亲眼见到现场爆炸的旁观者,以及亲人朋友在爆炸中死去的人来说,他们所承受心理的痛苦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来得多,满屏幕的话题讨论,能对他们起到安慰作用吗?还是对他们的二次伤害?
“这属于急性心理冲击,一般来说对人的影响不会超过1个星期。”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办主任朱长江说,会遭遇这些心理冲击的,有参与救援的消防队员、医疗人员、事故现场的普通人、死伤者的亲戚朋友等。
这是每一次重大伤亡事件后都会出现的情况,不过一周之后,仍然会有10%的人出现迟发型反应,换句话说,他们还没有走出这段心理阴影。
在事件发生24小时之后,就是心理辅导要入场的时候了,而心理专家们更要关注的,是那些受伤较重或是有亲人去世的人们,“对这些人群的心理辅导都不容易,最困难的还是孩子。”朱长江说,孩子们的辨认能力差,心理干预如果做不好,童年的创伤会影响到一辈子,而这需要长时间的随访。
怎么和这些人群交流?有几个原则,首先,不能拿这起事件开玩笑,“可以听听他们讲与去世者的关系,做一些追忆、哀思。”朱长江说,另一方面,旁听者可以做正面的引导,能让他们变得不那么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