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人文·文化

第一时间,五位作家如是说

  格非 获奖作品:《江南三部曲》

  获奖感言:我的第一职业是教师,作家是我的业余工作,所以,写作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我很清楚自己在《江南三部曲》上花了多少心血。前段时间,我刚好去内蒙古度假,待了一个星期,16日上午才到北京。一打开手机,就发现很多人向我祝贺,我就知道得奖了。

  (背景:《江南三部曲》,格非构思了10多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酝酿,沉潜求索,到2011年终于完成定稿,中国文人关于“桃花源”式理想社会的向往,形成了他创作的原动力。)

  中国过去的文人的一个梦想,是对理想社会的认识。所以,一开始就想写一个关于“人面桃花”的三部曲,从清末一直到当代,分三个时间段写完。第一个时间段在辛亥前后,第二个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三部是选在当下。这是个简单的动机,但很重要,这种预期在心里面生长,不断推动我往前去想。

  我现在正在创作一部新长篇,可能年底会与大家见面。

  王蒙 获奖作品:《这边风景》

  获奖感言:我呀,不好意思,成了有史以来,获奖年龄最高的人。我真是挺高兴,这是因为我写《这边风景》是在40年前,也就是1974年开始写的,我写完1978年,离现在37年了。也就是说,在它被我冷冻了37年后,还能得到好的评价,经过时间和文字的考验,真是不容易。

  (背景:1963年,29岁的王蒙下放到新疆,在新疆度过了风华正茂的16年,《这边风景》是他在这16年里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

  抓饭、烤肉、牛杂碎、馕、油搭子、列巴、酥糖、奶疙瘩、马奶酒,各种干果加四季茶饮,我在《这边风景》里把新疆的人情世态写透了,靠生活本身的细腻和生动,来打破写作的局限。

  李佩甫 获奖作品:《生命册》

  获奖感言:写《生命册》,难度有三。一是时间的跨度大——50年;二是结构有难度,我是以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方式切入,在建筑学意义上有难度;三是语言的难度,一部长篇,需要独特的、文本意义上的话语方式。

  (背景:“人要在外边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在长篇小说《生命册》的扉页上,李佩甫选择了泰戈尔的这句诗作为点睛之笔,来区别《生命册》与其它诸多描写进城乡村人的同类小说。)

  金宇澄 获奖作品:《繁花》

  获奖感言:(背景:2012年秋天,本来安安静静做着小说编辑的金宇澄,在即将退休的时候,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写上海,写饭局,写弄堂,写人事的“不响”,事无巨细。3年来,小说几乎拿遍了国内各种文学大奖。)

  感谢评委,《繁花》能得到读者的肯定,对我来说,待遇更加奢侈一些。我记得,给上海作协送信的邮递员看了三遍,觉得很生动;有个80后的复旦数学高材生,在美国工作,看完后,觉得童年的上海生活完全“复出”了,这本书,对她来说是一个疗伤的过程。

  《繁花》的诞生,就是读者一遍遍“批改”的考卷。最初,我化名“独上阁楼”,在“弄堂网”上每天写个一段,然后看网友的读后感,边看边改。没什么野心,只想用上海话书写出心中的上海故事,直到写了一万多字,直到受到网友追捧,这才发现,居然是长篇小说的框架,才回过头来做结构。

  一般的写作,就算是50万字的小说,寄给编辑部,收到一个2000字的意见,已经够奢侈了,但是我那时候每天写,每天都能看到评语,这种阅读待遇,才是真的奢侈。这些文字对我,对《繁花》的写作,就是最好的激励。

  苏童 获奖作品:《黄雀记》

  获奖感言:我手机都发烫了,各种恭喜和采访电话。高兴,高兴,确实高兴。其实,在早上十点,我就已经知道获奖了。有朋友发短信给我了,但我还没有起来,所以,是我老婆第一个跑来告诉我。老婆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兴高采烈的,因为我不是那种获奖运很好的人。

  《黄雀记》最大的特点是在我一贯的“香椿树街”题材的扩散,以前我的写作,都局限在“香椿树街”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黄雀记》逼近了当下。

  (背景:说到这50万奖金怎么花,苏童哈哈大笑,“给老婆咯。”)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本报记者 马黎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a0015 第一时间,五位作家如是说 2015-08-17 钱江晚报2015-08-1700009 2 2015年08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