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何7年前迷上“咪咪佛”,现在要在奉化开个博物馆
2000尊弥勒佛,笑迎八方客
本报通讯员 凌青 本报记者 邵巧宏 文/摄
跟别人比起来,何仁善发现自己爱好的时间有点晚:60多岁,他才爱上了收藏。与别人不同,他痴迷的是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咪咪佛”(奉化人称弥勒和尚为“咪咪佛”)。
一开始他搞的是个人收藏,后来他想着要“众乐乐”,于是开始筹建博物馆。
昨天,记者探馆正在紧张装修中的奉化布袋弥勒博物馆——占地1000多平米,展有2000多座各种材质、各种神态的弥勒像。预计明年元旦,它就将免费开放,迎八方来客了。
60多岁开始搞收藏
7年收集2000多座弥勒像
今年70岁的何仁善是土生土长的奉化人,此前的身份是一家五金公司的老总。企业在他手里经营了十多年,早已风生水起。2008年,他把担子交给了儿子,自己退了下来。
老何这辈子就没闲下来过。那时,奉化正举办第一届弥勒文化节,布袋和尚的形象一下子俘获了他的心。
刚开始是玩票性质,反正资金不是大问题,老何决定收藏弥勒雕塑。7年过去,老何的这个爱好一发不可收拾。
昨天,记者看的的奉化布袋弥勒博物馆里,这里已经放置老何从2008年以来从缅甸、印度、四川、湖北等多地运回来的2000多座弥勒像,其中,最高的4.15米,重达23.8吨;而最小的也就鸡蛋大小。
场馆原本是老何的厂房,现在被改造成大大小小8个馆,占地有1000多平方米。老何说,以后还想扩建到2000平方米。
他的藏品中,从质地上分,有金丝楠木、黄杨木、香樟树、阳春木、鸡翅木、红豆杉等等。多数都是老何先找到好的木材,然后再请知名工匠雕刻。
至于这些雕像的价值,老何不愿意多谈,记者只打听到,很多做原料的木头,价格就是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不少弥勒像雕好后,运回奉化的运费就是十多万元。
跑了4趟广西“求”到巨大楠木
成就一尊10吨重弥勒像
昨天,筹备中的博物馆还有些凌乱,工人们忙进忙出,装修还在紧张进行中。
70岁的老何看上去比实际年纪年轻不少,做起“导游”来,也是绝不含糊,每座雕像他都熟捻于心。每座雕像他都能讲出一个故事。
这些年来,老何为了淘到良木,差不多跑遍了全国,很多木头甚至是从缅甸、越南拉回来的。
在一个敞开的展馆,记者看到一尊巨大的弥勒像,大约有3米多高。老何介绍说,这尊像是楠木雕出来的,重有10.8吨,是馆里的第二大弥勒像。
“你看他的脚。”老何特意指给记者看,“这尊像的脚有六个脚趾。”老何说,这是他考证之后特意让人雕刻出的细节。
当时为了买这个楠木树桩,他足足跑了4趟广西。
那还是2012年3月,老何得知广西与越南边境地区有人要出售一个巨大的楠木树桩,立即支付了2万元订金,以免对方将楠木卖作它用。
接下来就是敲定雕刻的细节。可对老何提出的“要刻六指、正面刻脸”的要求,卖家觉得太麻烦了,差点没卖给他。最后老何跟卖家一次次谈判,终于还是拿下这块木头。
雕成后的这座弥勒像重达10吨,在全国范围内都数一数二,运输费都花了2万元。但老何觉得值。
另一个馆最里面靠墙壁的位置,对称放了两尊香樟木弥勒像,老何指着弥勒的脸颊说,他当时挑这两个木材,就是因为脸颊的位置有两团对称、自然的纹路,这样的木材很是难得。
“我找的这个雕刻家,把这两个纹路设计的非常好。”说到这里,老何非常开心。
遗憾的是,因为在装修,最大的一尊弥勒像昨天被包了起来。不过,老何说了,等开馆,一定让大家一饱眼福。
他还把水蜜桃和弥勒像结合
突出“奉化”元素
昨天,在老何的馆里,记者还看到了一个电饭煲大小、仙桃造型的弥勒像,十分可爱。
看记者注意到这件弥勒像,老何更加得意了起来,他说,把弥勒和水蜜桃结合起来,这可是他的创意。
原来,做了这么多年收藏,老何看到的弥勒像要么背着个布袋,要么就是一个单独人物,丰富一点的,就是几个小和尚围着,但唯独没有和桃的结合。
“奉化是水蜜桃之乡,又是布袋和尚的出生地。”老何说,他就琢磨着把这两个元素结合起来,谁知道效果还真不错,产品也已经得到了市场认可。
他把这个弥勒像拿给记者捧了一会。一上手,记者就发现,这尊像样子不大,可真的特别重,至少有个几十斤。老何说,这尊像是由檀木制成的。
因为切合奉化主题,老何的这些收藏连奉化市政府都要来“借”去当做今年弥勒文化节的一个分支展出。
大概是企业家的性格,老何说,他要做就要做精品,抛弃那些不好的,打造一个品牌出来。
老何今年70岁了,但听着他的计划打算,似乎他的创业史才刚刚开始,这辈子他是不打算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