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i0008版:富阳生活

忆往昔,好戏连台 演员都是威风的“角儿”

  到了文革期间,俞家村的“前进越剧团”演变成第二代越剧团“俞家革命文化宣传队”,但是主要以演出一些如《沙家浜》这一类的样板戏为主。当时,第二代的俞家村越剧团还经常被邀请到桐庐、余杭等地演出,后来第二代俞家村的越剧团因为各种原因解散了。到了1982年,俞家村人俞维清、俞金良等几人发起,俞维清任团长,创建了第三代的“新桐越剧团”。

  “因为我们俞家村人爱看戏,也一直有越剧团的传统,到了1982年,以乡文化站出面,面向全乡开始召集人马,组建了越剧团。算上乐队和从诸暨马剑镇相公殿请来的几位武戏师傅,越剧团总共有30几人。”俞维清老人说。

  第三代以俞家村为主的越剧团被命名为“新桐越剧团”,当时他们演出的越剧剧目有《雌雄杯》、《三气周瑜》、《红鬃烈马》、《薛平贵和王宝钏》等,都很受观众的欢迎,其中折子戏剧里的武戏《芦花荡》、《白水滩》等特别受观众欢迎。常常是偌大一个戏场座无虚席,观众很早就等着来看戏。看到喜欢的演员翻着跟头出来,台下往往会掀起一阵热烈的喝彩声。

  “当时戏团艰苦,演员们吃饭都是自己带米,都不发工资。几个诸暨请来的师傅工资也是靠演戏拿回来的报酬支付。后来因此出现了组织和资金等问题,越剧团在1986年解散了。成员们分流各地,有做生意的,有到文化馆的,没剩下几位继续以唱戏为生的。但是每一个成员心里都没有舍弃对越剧的热爱,时隔30多年,我们再一次聚在一起,今天来了这么多老朋友,心里真的非常激动。”俞维清老人动容地说。


钱江晚报 富阳生活 i0008 忆往昔,好戏连台 演员都是威风的“角儿” 2015-10-16 钱江晚报2015-10-1600011 2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