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m0002版:桐庐生活

文章导航

初遇文联 一生难忘

  十五年前,10月的一个傍晚,天空昏暗,秋雨绵绵。一个年轻人走进了迎宾路上桐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下简称文联)的老楼。楼梯拐角处有一扇门,他轻轻推开,看见里边的书桌前坐着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带着眼镜,在光线并不明亮的台灯下,伏案写着什么。

  “吴老师。”他称呼道。

  “故事大王”吴文昶老师闻声抬起头,看清来人,停笔摘下眼镜,将正修改的文稿放置一边,与之细细交谈。

  这位年轻人就是潘晓炜。“一回忆起文联,我脑海中就浮现这样的场景。”他说这是他第一次踏足文联。起初他并不知道这地方叫文联,或许是本能,或许是注定的缘分,他接二连三拜访这个他并不知道名字的地方。而就是这样一次次的接触,不仅让他了解了文联,还让他慢慢爱上了文联。

  当时,吴文昶老师负责编辑文联的一本刊物《富春文苑》。因为潘晓炜从小就喜爱写作。第三次拜访时,他就带着他自己的稿子去了文联。吴老师看过后,提了一些建议并鼓励他发表。“我记得就在那年冬天的一期《富春文苑》上登了我的稿子。”潘晓炜如今回想起来,还有些激动,“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内心很受鼓励,对写作也愈加认真。”

  此后,潘晓炜频繁地拜访文联。就算是文联办公地点迁移到了江南,他也依然不辞辛苦,从江北奔波到江南,请求各位老师的指导。慢慢的,他也与吴文昶、陈敏珠等文联前辈关系越来越密切,他说:“所以,我加入文联大家庭,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潘晓炜:一遇文联幸终身 从此文艺熟相识

  陈琪

  每天晚上7点,只要你打开收音机,调频到FM89.3,都能听到潘晓炜主持的《晓炜讲故事》。说起他,桐庐大街小巷的人都知道,也习惯于他温润清亮的嗓音。然而,或许你只知道他是桐庐县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不知道他还是我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映山红奖”的获得者。

每一份荣耀 文联却为他记得

  早在2006年,文联就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当时的他并没有什么概念,像是晋升奖、叶浅予文艺奖等。“我觉得这些奖项一定是老前辈们才有资格获取,肯定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而这样的想法却逐渐被他从文联那儿拿过的一项项奖励打破。

  2006年,潘晓炜在上海参加了一次讲故事比赛,喜获铜奖。比赛结束后,他收获了比赛奖金。过了几个月,文联又颁发给了他奖金和证书。“在我慢慢淡忘这件事后,文联却并没有淡忘这份荣耀。这样的举动对我无疑是一种激励,让我内心充满自信。这也促使我日后不断地参加比赛与积累经验。”

  不仅如此,潘晓炜也同样感受到了文联会员晋升的鼓励。“县级晋升市级,市级晋升省级,省级晋升国家级,都有相应奖励。”潘晓炜道,“文联通过这样的形式肯定和鼓舞会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晋升上更高的文学殿堂,以此接触和学习到更多更高的艺术养分,这对会员艺术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最重要的是,文联还会给会员们创造各种平台。让潘晓炜印象最深的就是桐庐县创建故事之乡。“当我们向文联提出创建故事之乡的想法后,文联立马将此列入工作计划。2012年我们就直接申报,做了一年的工作后,北京考察组来桐庐考察,顺利通过。”他觉得这就是文联给大家创造的一个平台。“只要大家的想法合理,有可操作性,那文联就会帮你实施。”

花开得更艳丽 果结得更结实

  2007年,是潘晓炜第一次参加文代会。他从老前辈们处了解到,之前的文代会并没有如今这般盛况。“以前会议程序简单,只有一两个议程。现在的文代会从会场地点到开会议程,场面隆重而有生气。”他听着老师们讲述过去的文联和现在的文联,“老师们都说,现在的文联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再被人遗忘在角落。”

  在一次次参加了文联的全委会后,潘晓炜切身体会到了文联的改变。“文联的春天真的来了。每一次参加全委会,我都会联想到前几次全委会状况。对比规模、人员等方面,立马能感觉到文联的地位在一步一步稳健提升。”

  百花齐放,潘晓炜觉得用这个词形容现在的文联再合适不过了。“未来,我希望文联的花能开得更艳。”他提议道:“文联不仅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会员更多的帮助,而且还可以重点扶持中青年文艺人才。比如每个协会推荐两到三名会员,组建一个文艺骨干班,对其进行重点培养。文联提供资源,他们负责出精品。这会让文联的果实结得更结实,更饱满,同时也是对桐庐文艺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钱江晚报 桐庐生活 m0002 初遇文联 一生难忘 2015-10-16 钱江晚报2015-10-1600008;4037658;钱江晚报2015-10-1600009;钱江晚报2015-10-1600010 2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