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4版:新教育

本报记者专访15年前提出“家长上岗证”的教育专家孙云晓

培训父母得有方法
不能强制,要允许不参加

  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推出“家长上岗证”,让很多家长感到新鲜。但说到“家长上岗证”这一概念,却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最先提出的。

  昨天,钱报记者联系上了这位“家长上岗证”的倡导者。一听说杭州有学校开始系统推广“家长上岗证”培训课程,孙云晓的语气变得有点激动,急着打听:这所学校在杭州哪个区?校名叫什么?

  他觉得,学校这么做,值得肯定,因为现在教育界发现一条规律,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学校,很难办好,要办好,必须家校合力。

  据孙云晓回忆,他最早提出“家长上岗证”,是在2000年。

  当时社会上兴起一股考证热,很多人有这样一种感受:司机、厨师、律师等各行各业都要持证上岗,唯独从事家长这个行当不需要。可做家长的难度不亚于其他行业,甚至要复杂得多。因为不需执照,爸妈没学过如何做家长就上岗了,结果带来许多教育失败的案例,或者步入教育困境,全家人都痛苦。由此可见,家长真的需要学习,持证上岗。

  “父母的学历、财富和社会地位,并不与教育孩子的成败对等。孩子能不能教好,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素养。推出家长上岗证,其实就是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孙云晓补充说。

  综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研究结果,他后来还编了一套书,叫《忠告天下父母》,将家长的上岗条件概括为5个要素: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和谐的亲子关系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家长上岗证,应该是一种荣誉,能促使家长自觉学习。家长持证上岗,虽不可能成为法律法规,却是做父母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据说,奥地利2007年就在计划这事,当父母要考“执照”。有了“执照”的父母可以享受一些福利,比如夫妻离婚了,有“执照”的一方可以优先得到孩子。

  国内近年也出现了类似执照。2013年9月,由上海天心居健康咨询机构承办培训、上海心理咨询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市紧缺人才办”核准颁发的《爸妈上岗证》,让沪上30多位年轻父母成为首批“吃螃蟹”者——正儿八经地学习如何当个合格的爸爸妈妈。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颁发的家长上岗证,都是由校外机构发起倡议,并负责培训。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这回却是一次学校行为。

  家长上岗证到底该由谁来颁发,谁来组织培训,孙云晓认为,不用那么多限制。只要家长有需要,学校可以做,社会团体、校外机构,甚至婚姻登记处、妇产科医院也都可以做。“当然,相对来说,学校是最有能力做这件事的。”孙云晓分析。

  但学校做这件事要有讲究,孙云晓的看法是,最好建立在家长自愿的基础上。因为培训家长本身是一种公益行为,是学校提供的一种额外服务,可以倡导爸妈积极参与,但不要强制,允许家长不参加。这样一来,就不会让爸妈产生太大的压力。

  听说不少爸妈对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家长上岗证的打分规则有疑虑,孙云晓说:“打分是一种评估形式,可以存在,但评分标准值的商榷,不宜过于苛刻。说到底,家长培训讲究的是过程,而不是简单追求结果。”

  孙云晓认为,评分标准不能单一,因为家庭教育需要实践,从不同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再好的教育理论也不能照搬照抄,每个孩子的个性有差异,家庭教育方式自然也要有区别。无论是打分,还是课程内容,都不宜过紧过量,学校可以适当宽容一点,有点弹性。让家长有这个意识就好,具体怎么做,爸妈可以因地制宜。

  他以共进晚餐为例,这件每日必修的任务,是家庭教育的理想状态,有科学根据:研究发现,每天和爸妈共进晚餐的孩子,心理更健康。“但确实有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忙,达不到这项要求。我认为,不应该通过得分来否定他们,而是将此作为倡导方向,提醒他们改进,怎么来弥补不能与孩子共进晚餐的遗憾。”孙云晓说。

  他曾在青岛遇到过一位白领女性,她的父亲常年在青海工作,不要说共进晚餐了,父女俩见面的机会就很少,但感情却非常好。因为这位父亲经常会给女儿写信,弥补这种遗憾。在女儿成长的十几年当中,这位父亲前后给她写了2000多封信。所以,对父母上岗进行培训的最终目标是,告诉爸妈们,如何去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钱江晚报 新教育 b0004 培训父母得有方法
不能强制,要允许不参加
2015-10-16 4040390 2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