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n0008版:宁波城事·人文地理

千年它山堰,今朝承盛名

两次申请,今年终于入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授牌仪式昨举行
评委评价:中国传统灌溉工程管理典型代表、水利工程可持续性发展典范

  本报记者 邹洪珊 本报通讯员 石婉羚

  宁波,是一座由水孕育的城市,鄞江古镇曾是县治所在,也被称为“宁波之根”。

  古籍记载,在唐朝以前,小镇的居民们,饱受水难侵袭,当鄞江江水与海潮接,咸不可溉田,当江潮上涨时,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

  好在,河面上横亘了一道坝堰,水患从此远离。这道浅浅的石梁,就是千年古堰,它山堰。

  昨天,一年一度的鄞江十月十庙会开街仪式上,举行了它山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授牌仪式。

  从此,千年它山堰有了另一个身份——宁波市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泄洪溢洪的它山堰

  守护鄞西平原千年

  “它山堰”,流水潺潺,风景秀美,如今已经成了旅游的热点。但很少有人能说得出,它山堰,究竟是个什么设施?

  一位住在鄞江镇上的老人告诉记者,它山堰水利工程,包括了渠首枢纽、渠系工程和灌排控制工程及灌渠调蓄工程,由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县令王元暐创建。我们所说的它山堰,位于奉化江支流鄞江上,是灌溉工程渠首枢纽的最重要部分。

  这道浅浅的石梁,全长113.6米,整体条石砌筑,基础采用木桩及土石回填,坝下条石护坦防冲消能,坝上游一侧回填粘土防渗、上侧铺砌条石护堰。老人说,条石共有156块,有的刻自嘉靖年间,有些刻自民国时候,小的有1—2吨重,大的一般在3—4吨,每一块都有故事。

  条石上刻有花纹,这也有原因:“以前洪水来袭,先民们从它山堰的一侧步行到另一侧,每次走堰面时,最怕被堰面上的江水冲走,后来附近的先民就在堰面的条石上凿刻不规则的纹路,以起到防滑作用。”

  每年一到七、八、九月份,暴雨来袭,它山堰泄洪、溢洪,就能看到堰面上哗哗的江水流过,场面堪称壮观。

  古堰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有着1180余年的历史,却没有被岁月损毁。经水利考证发现,它是我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其坝底倾向上游,倾角为5度,这一倾斜度使坝体水平抗滑稳定性提高一倍。

  比起近代的坝基倾斜理论,它山堰早了1000余年。

  千年古堰的守护,让鄞西平原成为浙东重要的产粮区,灌溉面积由始建时的“数千余顷”,扩大至现在的20余万亩。

  申遗成功后游客爆增

  将开通水利文化旅游线路

  千年古堰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

  昨天,鄞江镇的负责人说,他们打算以此为契机,做好古堰的保护与开发。

  其实,早在1988年它山堰就已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多次的维修保护。下一步,鄞江镇将考虑参照浙江丽水通济堰、四川乐山东风堰等被保护的较好的第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做好进一步的保护规划。

  此外,作为全国文保单位,它山堰一直都是鄞江的旅游招牌,每年来访游客数以十万计。现在这块招牌更加有吸引力:据不完全统计,它山堰申遗成功的第一个周末,游客人数爆发式突破5000人次。

  所以,现在它山堰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为接下来的游客大军做准备。

  目前它山堰正在进行河道和路面卫生的整改工作,在合适的路段增设垃圾箱、果壳箱,另外在“景区”内安置引导指示牌,按照景区规划要求进行修缮。负责人说,他们打算打造一条以它山堰为龙头的水利文化旅游线路,把从四明山至宁波三江口的水利文化景点串联起来,在开发中推进古镇保护,整合宣传鄞西旅游。

  它山堰申遗成功后,昔日免费的景点,会不会收费呢?负责人说,现在保护开发工作刚起步,还没有进入到景区的规划标准,暂时还不会考虑收费。


钱江晚报 宁波城事·人文地理 n0008 千年它山堰,今朝承盛名 2015-11-20 4077511 2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