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z0007版:嘉兴生活

嘉兴学子眼中的大上海

  嘉兴学子眼中的大上海

  管天瑞 文/摄

  在中国乃至于在亚洲,还没有哪个城市能像上海这样一次次经历着岁月风云的剧变和时代浪潮的冲刷,一次次崛起,一次次幻灭,从荒凉滩涂到十里洋场;从远东第一大都市到远东第一金融中心;从纸醉金迷的百乐门夜总会到亚洲规模最大的时尚中心;从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到淞沪抗战的铁血硝烟;从吴语软侬的越剧昆曲到别具风雅的海派文化,大上海始终体现出一种大家闺秀的“范儿”——积淀、包容、厚重、鲜活,传统与时尚并存,历史与现实交叠,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繁华都市浑身上下洋溢着一种气息,那就是“大上海”魅力。

  如今的大上海早已洗净旧日铅华,以崭新的面貌雄踞东方。还是那样迷人靓丽,婀娜多姿,虽然没有了十里洋场的颓靡,却有了现代化繁华大都市的别样风采。今日之上海才是真正的大上海,和旧时代的大上海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一名来自嘉兴的学子,上海在我心里是一个梦,曾经那样遥不可及而如梦似幻,如今踏进这个魅力城市,她给我的感受却像一缕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

  上海从鸦片战争开埠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期间的时代变迁有着浓郁的殖民文化色彩。印象中的上海滩大多是旧电影里的形象,暴力血腥,颓废侈靡,破旧贫困的棚户区,面目模糊的白相男人和仙人跳掮客。杜月笙、黄金荣这样可怕的超级大佬,周璇、阮玲玉那样的悲剧明星;鲁迅、张爱玲这样的率意文豪;蔡廷锴、蒋光鼐那样的民族英雄。在这些时代过客的身上,深深地烙着大上海的印记。如果从历史人文角度对旧上海进行概括的话,那它就是一个大杂烩,一个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大熔炉,这个历史的大熔炉栉风沐雨,凤凰涅槃,最终融炼成今天这样一颗辉煌璀璨的东方明珠。

  如今的大上海脱胎换骨,以崭新的姿态重新走向了历史舞台的最前沿,海派文化也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所有人对昔日的十里洋场刮目相看。说到海派文化,2009年上海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周立波曾经挑起一场论战,把南北文化比喻为喝咖啡和吃大蒜的区别,意在表达海派文化的闲适和层次感,不想却触动了北方人的情感底线,自尊心大大受打击,于是群起而攻之,成为一时笑谈。其实,也可以看作这只是个略微过度的玩笑,喝咖啡有喝咖啡的优雅,吃大蒜有吃大蒜的味道,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冲突,充其量算是一种饮食文化区别。易中天教授说过:上海人的特征是一种文化特征。准确地说,是一种“社区性文化特征”,表现为一整套根深蒂固的生活秩序、内心规范和文化方式,而这种文化方式又带有特色鲜明的“上海味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派文化色彩。喝咖啡算是海派文化,吃大蒜算是北方文化,文化的作用是传承而非对抗,越剧的委婉动听和东北二人转的火辣豪放各有千秋,这毕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一代才女张爱玲把海派文化的高冷味道更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因此,无论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现在的城市规模角度看,上海人的精明和文明程度的确是略胜一筹,还有其他如上海人特有的“经济理性”、“个体意识”甚至“卫生习惯”等等,即使在部分人眼里略有一些矫情,却也绝无排他性和优越感,更多的是包容心和同化作用。上海历史上自开埠到1949年间有过三次庞大的移民浪潮,在殖民文化的影响下,上海人拥有于中国传统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对一切事物都以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加以考量,这也是大多数国人觉得上海人“小家子气”的历史原因。其实,正是在这个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混居之地,上海以其大城市的宽广胸怀和大家气魄容纳了这一切,并借以融合凝炼,为城市的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才有了今天的时尚、亮丽的大上海。

  记得小时候,当自己看见东方明珠电视塔那俏丽身姿的时候,会欢乐地蹦跳,快乐地呐喊。欣赏大上海的海派文化不能停留在历史的角度,如今的大上海早已今非昔比。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时尚中心——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带给人们的大上海印象不仅仅是时尚元素,更多的是文化元素。这个远东地区规模最大、时尚元素最为丰富的时尚创意园区集创意、文化及现代服务经济于一体,不断引导时尚潮流,有力促进了建筑形态与人文环境的文化交流,从而把上海推向了世界时尚城市的最前沿。无论是举办世博会的国际影响力,还是上海时装周和车展,上海以海纳百川和雍容大气立足东方,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文化优势,让大上海的城市名片更加醒目。而这一切,同样深深吸引着我这个来自嘉兴的学子,我期待着上海这个梦幻般城市的深情拥抱,和她一起想象春光明媚的未来人生路。


钱江晚报 嘉兴生活 z0007 嘉兴学子眼中的大上海 2016-01-15 钱江晚报2016-01-1500008;钱江晚报2016-01-1500009;钱江晚报2016-01-1500010 2 2016年01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