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q0004版:今日下沙·艺术

文章导航

人物介绍

杨晓阳的大写意人物画

  人物介绍

  杨晓阳,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毕业,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出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主持全院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调任中国国家画院。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国家三五人才一级,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高教名师。

新奇 古厚 拙朴

杨晓阳的大写意人物画

  十多年来,不仅国画界侈谈写意,而且整个美术界都大讲写意。如果把写意看作民族艺术精神,那么写意在口头上和书面中早已回归,然而在艺术作品里似乎并非如此。拿众多大型美术展览的中国画而论,尽管借古开今型、融合中西型、实验水墨型三型俱备,但融合中西的水墨写实一类,在人物画中越来越成为压倒优势的形态。至于不少借古开今的写意人物画、某些以人物为题材的实验水墨作品,也在不同程度向水墨写实形态靠拢。但是,切实讲求“画外意”而且追求文化积淀的写意人物画,不仅数量颇少,而且难得有新意,不免处于易被忽略的边缘地位,导致了中国画乃至美术生态的失衡。

  恰在这一时期,杨晓阳的水墨大写意人物画在西北异军突起。他的作品以宽泛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引起了画界聚焦、观者热议和论者的不同评价。这是因为,杨晓阳的水墨人物画,不是情节性的绘画、也非主题性的绘画,更不是写实风格,而是集中刻画人物,那人物又缺乏外表的漂亮,看惯了写实绘画的观者未必适应。这种人物画,不是齐白石等老一辈写意画家那种传统风貌,不借助古人的图样和程式,不纯粹以线来造型传神,也很少凭借题诗题词来申明立意,因此习惯于欣赏明清以来传统风貌的人物画者,也不见得就能够把握杨晓阳人物画的内涵。

  杨晓阳画中的人物,不拘泥于形似,特别着意于“大象”,简括而不失细节。他的《关中正午》,省略了田野村头的背景,出之以大笔大墨的浑成,猛看像山石布列,细看都是坐着的农民。人物“以神写形”,致力于“删拨大要”,但刻画面部和双手,绝不掉以轻心。如果说,头和手的积点成线依稀带着来自刘文西的痕迹,那么山石画法的笔酣墨饱雄放自然,也多少有取法于石鲁、赵望云长安画派的来源。但他进一步把传承有自的勾勒法、勾皴法、泼墨法、破墨法和积墨法整合为一,突出了碑学书法意味的力之美,及草书入画的使转随心,又彰显了一定的塑造感,形成了简毅、峻朴、雄厚、静穆而富张力的自家风貌。

  杨晓阳的水墨大写意人物画,既努力摆脱一味以模拟对象为依归的写实与写生,也同样挣脱一味因袭古人图式的临摹与空泛。他一方面融入了古代和民间艺术中的拴马桩、炕头狮、陶俑与剪纸,吸收了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与提炼手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抽象因素,特别是以书法表现入画的笔墨因素。

  他的这种大写意人物画,出现于新世纪之初,是他告别过去的产物。在此以前,他在学校接受的美术教育,是西式的写实主义的训练,稍后又在现代主义思潮创造意识的熏染下,在规模巨大的《丝绸之路》中开始了突破时空的探索,但基本处于西方艺术观念的遮蔽之下。更后,他随着阅历的增加,特别是海外的考察,比较毕卡索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他才发现了中国艺术的高明,才接续了几乎被模仿说、科学主义和反映论割断的文脉,建立起包括大写意在内的三大理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体系,并且改变了自己的画风。

  在杨晓阳形成大写意的理论与实践中,家学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这主要来自从小把他带大的曾祖父,这位有名的中医,兼长书画,多有藏书,其中的《老子》、《孙子兵法》、《左传》、《春秋》和《古文观止》,是杨晓阳最早接触的古籍,既有儒家史书,也有道家经典,还有兵家名著。二是理论探讨的思考,他父亲学画出身,毕业于西南师大,理论思维能力突出,颇得美学家洪毅然教授的赏识,留校后即当洪的助手。三是文物鉴藏的传统,这方面既有曾祖父收藏字画的陶冶,更有母亲本身便是文物工作者的熏陶。

  随着艺术认识的深化和大写意理论的体系化,杨晓阳的人物画也在向着 “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挺进,他更加致力于立足当代的基础上,打通古与今、中与西、雅与俗、道与艺、神与形、文人画传统与民艺传统,以高度简约而精神充沛的人物图象,突显赋予真切感受而超越视觉的大写意精神,把“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作为艺术品位的致力方向。

  近几年他画了不少作品,画中的人物,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明显的民族特征,没有标示时代的衣冠,也不交代衣服的质感,突出的是天地人的关系,是亲情,是人伦,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画中笔墨图式中的疏密、聚散、刚柔、方圆、曲直、强弱、实虚等对立统一关系,不是在夸大,而是在缩小和相互包容。他在人物画中,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解读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大写意画之难,难在创作,也难在欣赏,因为创作与观赏都需要深厚的修养。写意画要求的画内与画外的结合,视觉与非视觉的互动,思接今与古和视通近与远,都是为了更充分而深厚地展示精神境界。杨晓阳的《生生不息》系列,已经并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卓有成效地前进。当然,我不认为他的大写意画是完美的,但六朝袁昂在评陶弘景的书法时即曾指出:“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骏快。”也正像汉代陶俑虽不完美,却比唐代完美的陶俑更耐看更有发展空间一样。

  祝杨晓阳在大写意人物画的道路上继续勇猛精进。 薛永年


钱江晚报 今日下沙·艺术 q0004 人物介绍 2016-01-19 钱江晚报2016-01-1900015;钱江晚报2016-01-1900016;钱江晚报2016-01-1900014 2 2016年01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