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张申请救助表,让汽修店小老板成了徐家姐妹的“姚爸爸”,他说——
帮她们,我的收获可能更多呢
本报记者 蒋慎敏 吴崇远 文/摄
11年前一张申请救助表,让汽修小老板姚关宝成了徐家姐妹的“姚爸爸”,他说——
如果只是捐助点钱,那可没意思。
63岁的姚关宝,在杭州萧山城厢街道萧金路上拥有一家店面,主营业务是汽修。店面很小,姚关宝又当老板又当伙计。
平常不太外出的姚关宝,昨天却是起了个大早,忙着把几袋米、蔬菜、衣服搬上车子,他要从萧山南面的城厢,去萧山最东北边的益农东江村的徐芳家,别看都在萧山,要开上百多里路,记者跟着车开了足足3个小时。
姚家和徐家其实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今年刚刚读大一的徐芳,是姚关宝资助的一名困难学生。从徐芳小学三年级开始结缘,如今,已是第11年。
而姚关宝和徐家四口人,早已犹如一家人了。
姚师傅和老徐一家
就像寻常不过的亲戚串门
车子还没停稳,姚关宝就大声喊“老徐老徐”,徐家大家长徐荣民大声应着走出来。
姚关宝说,老徐你看起来气色比之前又好多了。徐荣民笑着回答,说姚师傅你今天店里不用顾着吗,还特意过来做啥,改天我们过去你那边看看你才是。
徐荣民的妻子给姚关宝泡茶,一边问晚上要不就别回去,在这儿吃一顿好了,路太远了。
再平常不过的闲话家常,就像过年前亲戚们的寻常串门。许久未见,却不拘谨。
这一份轻松,来之不易,是姚关宝不间断的坚持,“磨”出来的。
姚关宝说,两家的相识,起于一张表格。
那一年,徐家大女儿读高中,小女儿徐芳读小学三年级。父亲徐荣民被查出胃癌,无法下地或工作,只能靠母亲做些零工维持。
刚读大一的徐佳直言当时对这样的申请没有报太多期待,“毕竟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条件比我们差多了。”
没想到,这张申请表格很快得到了回馈。
“正巧在我们街道的商会看到这份申请。”商会中许多人都和像姚关宝一样是“小本经营”,当时年收入也就八九万,协会对援助的金额要求很低,一年两三千元。
掏出几千元结下“对子”,姚关宝琢磨着,这些钱实在帮不上太多,于是自己跑了一趟老徐家,看看能帮什么,于是送米送菜啦,给两个女儿买新衣服、买电脑啦……
这一帮,就是11年。
多出点力、多亲近亲近
这样的帮忙才能长久
姚关宝笑说,自己如今都63岁了,两个女儿也都有了事业,也挺支持自己平时的热心举动,自然能放心来帮忙。
但如果只是捐助点钱,他直言“没意思”,“我和人家有能量出大钱的人没法比,还不如多出点力,多亲近亲近,这样帮忙才长久嘛。”
这不,去年徐芳以616分的成绩考进了浙江中医药大学,姚关宝可是乐了好久。这回一来,又偷偷给徐芳塞了2000元,“就当压岁钱”。旋即又忙着把新买的羽绒衣拿出来,让徐芳试试。
小姑娘笑着答,不用试了,我身上这件都还是你买的呢,大小肯定刚好的。
“前天我还和姐姐说,要找找地图,看看公车怎么坐,一道去姚伯伯那儿拜个年。”徐芳还说,“其实当地的土话中,伯伯和爸爸发音相同,我其实一直是喊姚爸爸的。”
姚关宝确实也像对女儿一样对待徐佳、徐芳。徐芳才进大学,姚关宝就考虑到了她结婚的事情,告诉徐芳到24岁的时候就好找男朋友了,更是和徐家爸爸一起准备给徐佳介绍个男朋友。
“你看,徐芳也长大了,她姐姐都有工作有出息了。”姚关宝笑说,“这多有成就感啊,这十一年来,我收获的东西可能更多呢!”